第514章 番薯和玉米(第2頁)
可以說,在保家衛土的信念下,這些遼民出身的民兵戰鬥意志遠比以前要強。
毛文龍麾下的東江兵,也因此屢敗屢戰。
阿敏和豪格胡亂破壞了一陣子,發現這樣做的效果不明顯。
鴨綠江附近的土地本就沒有多少人耕種,距離義州近的農田,也被他們破壞完了。
但是東江領的兵馬就是不出來,看著他們在這裡肆意破壞。
如果破壞更遠的地方,小股兵馬會在東江領消失,大股兵馬則需要更多後勤補給。
在沒能劫掠到朝鮮獲得補充後,他們的補給已經不多,必須要用在關鍵之時。
阿敏和豪格商議的結果,就是在八月秋收時大舉出兵,逼迫東江兵馬迎戰。
如果東江兵馬不出來,他們就派人收割糧食,以這些糧食為補給南下漢城。
所以他們的襲擾也逐漸減少,把力氣留在八月作戰。
陳子壯和毛文龍等人,明顯猜到了這一點,他們一邊準備快速秋收,一邊向朝廷求援,至少在秋收時遲滯建虜幾天,獲得收割糧食的時間。
這也是朱由檢命令姜曰廣儘快和日本簽訂條約的原因,他需要把兵力收回來,專心和建虜作戰。
劉興祚的女真牛錄和三千朝鮮兵馬,都在洪承疇率領下返回朝鮮。
顧炎武和巡捕營新軍大隊,則被派去黑龍江一帶,支援對科爾沁部的作戰——
在東江領開戰的同時,黃臺吉率領建虜主力,浩浩蕩蕩地去救援被草原聯軍攻擊的科爾沁。
從寧完我那裡得知消息的朝廷,一面派人通知滿桂做好準備,一面安排黑龍營,從北面襲擾科爾沁。
一時間,東面東江領、西面科爾沁,兩條戰線都戰雲密佈,即將爆發大戰。
但是樞密院中,卻是一片歡騰,因為己巳方案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無論是命令東江領襲擾遼東,還是會盟草原出兵科爾沁,樞密院的目的都是掩飾大淩河築堡的行動。
如今建虜派偏師去東江領,派主力去科爾沁,顯然沒有餘力出兵大淩河。這讓大淩河堡修建的事情,更加順利起來。
尤其讓樞密院高興的,是在經過四個多月的修建後,大淩河堡已經完全修成,甚至連外圍防禦工事也得到了完善。如今正在修建二號堡,而且速度更快。
只要在入冬前修成這個堡壘,建虜即使冒著冬天的嚴寒發起進攻,它們也足以自保。
朱由檢得知這個消息後,更是徹底放下了對建虜的擔心。
他現在已經確定,建虜不可能像歷史上那樣走大淩河谷繞道草原、攻破順天府北邊的長城關隘進入京畿。
大淩河堡會像一個釘子威脅建虜的後路,讓建虜不可能放心從大淩河谷繞道。
這也是歷史上己巳之變後,孫承宗身為遼東督師,迅速修建大淩河城的原因——
朝廷迫切需要這個城池,不讓建虜繞道草原入關。
可惜那個大淩河城遇到了建虜剛剛鑄成的紅衣大炮,最終遭遇失敗。
如今建虜的紅衣大炮尚未鑄成,大淩河堡的防禦,也比傳統的城池更強。
朱由檢有充足的信心,把建虜牢牢擋在關外。
為此,他下令嘉獎霍維華、何可綱、鄭芝虎、韓雲等有功人員,為他們盡數授予一等男。
參與築堡的將士也盡數獲得嘉獎,至少是一方里遼東土地券。
後方功勞最大的徐光啟,更是被提升為弼政大臣,褒揚他這一年來練新軍、築稜堡等功績。
最讓朱由檢高興的,是徐光啟主持的農科院,成功在北方種植出了番薯和玉米,即將要進入收穫季節。
朱由檢前往清華園的一個原因也在於此,要去西山試驗田,視察番薯和玉米種植。
作為新的農作物,番薯和玉米的推廣必然不可能一帆風順。為了防止民眾不接受,他要求先在山區試驗。鼓勵民眾墾荒,在以前無法耕種的地方種植。
只要能稍微收穫點糧食,就能減輕饑荒,讓朝廷的賑災壓力降低點。
在西山的試驗田上,朱由檢褒揚了徐光啟等人在種植新作物上的努力,並根據自己的見識提出了紅薯翻秧等方法,讓徐光啟等人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