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584章 增加鹽稅(第2頁)
即使將來人口增加、吃鹽的人變多,那些鹽商也不會主動多繳一分銀。整個鹽業也不會發生什麼大改變,一直被某些鹽商家族佔據。
這也是實行綱法的清朝,鹽商豪富天下知名的原因。
如果不是袁世振之前曾在兩淮推行綱法,朝廷也急需要錢財。朱由檢根本不想實行這個辦法,固定鹽業格局。
他更希望的,是用鹽業集團推行食鹽專賣,用鹽業銷售公司佔窩、獲得一地的專賣權。
相比綱法的變化,就是從鹽商個人在綱冊上留名、變成鹽業公司在綱冊上留名。
鹽業公司的成員,不侷限於一個家族。而且鹽業公司的股票,由鹽業集團佔據一半。另一半才會向商人招股,由符合資格的人參與。
未來,鹽業公司的股票還會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允許一部分流通,讓股東和公眾監督鹽業公司收益。
這個辦法,同樣能保證朝廷的鹽課收入,哪個公司敢偷稅漏稅,那就取消專營權。
而且在股東和公眾的監督下,鹽業集團還能靠掌握的一半股份,獲取一半食鹽銷售利潤。食鹽銷售多少也會受到監督,以後隨著人口增加、有提高的餘地。
將來食品加工、醫療、化工等行業需要用的鹽,朝廷也能通過增設專門公司徵收到鹽稅。
並且鹽業集團還能靠掌握的一半股份,加強對鹽業的掌控,避免某些鹽商亂來,影響社會安穩。
知道其中利弊的畢自嚴等戶部官員,都對此極為支持。但是推行的時候,卻遇到了大問題。
張家、王家這些把持北方鹽業的家族,顯然不甘心以後只掌握一個地方的鹽業公司、甚至只成為股東之一。
他們和攙和鹽業的勳貴外戚等勢力聯合,想出各種辦法抵制鹽業公司。讓鹽業公司股份的拍賣,執行時非常不順利。
韓爌打算在北方推行綱法的提議,戶部官員也不贊同,因為這明顯有利於張家、王家等大家族,卻對鹽政總署不利。
韓爌還欲辯解,卻知道因為自己和張家的親戚關係,讓他說什麼都是錯。只能沉默以對,任由戶部官員發揮。
朱由檢在畢自嚴出面之後,讚許地對他點了點頭,繼續道:
“大明每年消耗的食鹽有多少?”
“按照朝廷規定的稅率,一年應該徵到多少鹽稅?”
畢自嚴對此回道:
“大明當前有五千一百多萬口……”
朱由檢打斷他道:
“按一億口算!”
“陝西移民已經表明了,大明實際人口,是統計的兩倍多。”
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畢自嚴也不好再拿著五千多萬口計算了,按照皇帝的要求,重新計算道:
“按一億人口估算,每人每年大約需要十斤鹽,一億人就是十億斤。”
“各地鹽課不一,兩淮鹽引價格最高,引價是五錢,一引285斤。”
“山東的鹽引價格最低,引價是一錢五分,一引205斤。”
“長蘆稍高一些,引價是二錢,一引同樣是205斤。”
這麼複雜的稅制,讓朱由檢忍不住皺眉,說道:
“舊制205斤,按新制應該是200斤左右吧?”
畢自嚴算了一下,說道:
“按新制是二百零三斤半左右,包索重量大約是三斤半,實際的鹽是二百斤。”
這讓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
“那就以這個為標準,一引鹽定為200斤,加上包索203.5斤。允許向上浮動一斤半作為誤差,不得向下浮動。”
“鹽課直接包含在鹽引裡,引價統一定為二錢,包含二百斤食鹽,那就是一斤鹽一釐稅。”
“這樣每年消耗十億斤鹽,朝廷能收到的鹽稅就有一百萬兩銀子。”
這個數字,讓戶部的官員一陣波動。因為這相比於之前的二百萬兩鹽課,直接減少了一半。
有督理邊餉職責的戶部左侍郎李長庚,忍不住就提建議道:
“臣以為若要統一鹽稅,二百斤鹽引的價格當定為四錢,一斤鹽收二釐稅。”
“這樣十億斤鹽,就能收二百萬兩稅銀。”
這讓群臣一陣側目,因為這種話傳出去,是要被人罵的。
這也是實行綱法的清朝,鹽商豪富天下知名的原因。
如果不是袁世振之前曾在兩淮推行綱法,朝廷也急需要錢財。朱由檢根本不想實行這個辦法,固定鹽業格局。
他更希望的,是用鹽業集團推行食鹽專賣,用鹽業銷售公司佔窩、獲得一地的專賣權。
相比綱法的變化,就是從鹽商個人在綱冊上留名、變成鹽業公司在綱冊上留名。
鹽業公司的成員,不侷限於一個家族。而且鹽業公司的股票,由鹽業集團佔據一半。另一半才會向商人招股,由符合資格的人參與。
未來,鹽業公司的股票還會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允許一部分流通,讓股東和公眾監督鹽業公司收益。
這個辦法,同樣能保證朝廷的鹽課收入,哪個公司敢偷稅漏稅,那就取消專營權。
而且在股東和公眾的監督下,鹽業集團還能靠掌握的一半股份,獲取一半食鹽銷售利潤。食鹽銷售多少也會受到監督,以後隨著人口增加、有提高的餘地。
將來食品加工、醫療、化工等行業需要用的鹽,朝廷也能通過增設專門公司徵收到鹽稅。
並且鹽業集團還能靠掌握的一半股份,加強對鹽業的掌控,避免某些鹽商亂來,影響社會安穩。
知道其中利弊的畢自嚴等戶部官員,都對此極為支持。但是推行的時候,卻遇到了大問題。
張家、王家這些把持北方鹽業的家族,顯然不甘心以後只掌握一個地方的鹽業公司、甚至只成為股東之一。
他們和攙和鹽業的勳貴外戚等勢力聯合,想出各種辦法抵制鹽業公司。讓鹽業公司股份的拍賣,執行時非常不順利。
韓爌打算在北方推行綱法的提議,戶部官員也不贊同,因為這明顯有利於張家、王家等大家族,卻對鹽政總署不利。
韓爌還欲辯解,卻知道因為自己和張家的親戚關係,讓他說什麼都是錯。只能沉默以對,任由戶部官員發揮。
朱由檢在畢自嚴出面之後,讚許地對他點了點頭,繼續道:
“大明每年消耗的食鹽有多少?”
“按照朝廷規定的稅率,一年應該徵到多少鹽稅?”
畢自嚴對此回道:
“大明當前有五千一百多萬口……”
朱由檢打斷他道:
“按一億口算!”
“陝西移民已經表明了,大明實際人口,是統計的兩倍多。”
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畢自嚴也不好再拿著五千多萬口計算了,按照皇帝的要求,重新計算道:
“按一億人口估算,每人每年大約需要十斤鹽,一億人就是十億斤。”
“各地鹽課不一,兩淮鹽引價格最高,引價是五錢,一引285斤。”
“山東的鹽引價格最低,引價是一錢五分,一引205斤。”
“長蘆稍高一些,引價是二錢,一引同樣是205斤。”
這麼複雜的稅制,讓朱由檢忍不住皺眉,說道:
“舊制205斤,按新制應該是200斤左右吧?”
畢自嚴算了一下,說道:
“按新制是二百零三斤半左右,包索重量大約是三斤半,實際的鹽是二百斤。”
這讓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
“那就以這個為標準,一引鹽定為200斤,加上包索203.5斤。允許向上浮動一斤半作為誤差,不得向下浮動。”
“鹽課直接包含在鹽引裡,引價統一定為二錢,包含二百斤食鹽,那就是一斤鹽一釐稅。”
“這樣每年消耗十億斤鹽,朝廷能收到的鹽稅就有一百萬兩銀子。”
這個數字,讓戶部的官員一陣波動。因為這相比於之前的二百萬兩鹽課,直接減少了一半。
有督理邊餉職責的戶部左侍郎李長庚,忍不住就提建議道:
“臣以為若要統一鹽稅,二百斤鹽引的價格當定為四錢,一斤鹽收二釐稅。”
“這樣十億斤鹽,就能收二百萬兩稅銀。”
這讓群臣一陣側目,因為這種話傳出去,是要被人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