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613章 裝備院的工匠


 
  聽到王承恩的解釋,朱由檢沉思起來。

在他的強力推動下,大明現在的武器設計進展很快。工匠們用木材製造的各種火器模型,幾乎趕上了歷史上兩百多年後火器設計百花齊放的年代。

但是製造卻沒跟上,尤其是大明現在的工業水平,仍舊停留在手工業時代。

歷史上最先裝備後裝槍的普魯士,就曾遇到這個問題。他們花費二十六年,才生產出足夠三十二萬軍隊換裝的德萊賽針發槍。

大明現在的技術水平遠不如那時的普魯士,各種製造火器的機械都沒發明出來。靠著龐大的人力,才能在每年生產六千支左右後裝線膛火銃。

以這個生產速度,給京城的軍隊換裝,就需要大約二十年。更別說長城、遼東等地,還有數十萬軍隊。

所以全部裝備後裝線膛火銃,顯然是不可能的。

還需要一種成本低、易生產的武器,和後裝線膛火銃搭配。

但是對王承恩提出的生產前裝燧發火銃,朱由檢毫不猶豫否決:

“燧發火銃點火率太低,軍中意見很大。”

“現在有更好的火銃,不需要繼續裝備它。”

五成左右的點火率,即使二次點火也不過七成五。發火率實在太低了,軍中將領和士兵都對此很有意見。

要不然狙擊銃也不會繼續用簧輪點火,沒有采用燧發。

王承恩以前在盔甲廠任職,對於兵器集團自然是很關心的。再加上他知道皇帝對火銃的重視,在這方面下了苦功。

在皇帝否定了裝備燧發火銃後,他又提出建議道:
“燧發打火點火率低,可以轉用火帽。”

“把燧發銃改為火帽銃非常容易,可以直接把原有的火銃用起來。”

這是一條可行之路,朱由檢微微點頭,認為可以改造。

但是他仍不認為,應該生產火帽銃:
“自流引藥燧發火銃改為火帽銃後,使用時就多了一道安裝火帽的步驟,射速會有所降低。”

“而且前裝火銃不符合大明軍隊的戰術需要,它不適合伏擊。”

朝鮮之戰的結果表明,射程遠的火銃在伏擊作戰時很好用,建虜基本沒有威脅到他們的手段。

擅長遠射的狙擊手也因此在戰鬥中如魚得水,迎來了屬於他們的黃金年代。

這次戰爭中,就有多位狙擊手、觀察手被封爵。軍中擅長射箭的,幾乎都在往狙擊手轉型。

普通軍隊也吸收了狙擊作戰的經驗,更加喜歡伏擊。

能趴在地上裝填、適合伏擊作戰的後裝火銃,因此受到歡迎。

需要站著或半跪著裝填的前裝火銃,被他們棄如敝履。

再加上火帽銃的射速相比自流引藥燧發火銃更慢,朱由檢覺得如果他強行裝備這種火銃,軍中會生怨氣。

這對於他來說,自然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前裝火銃的射速太低,訓練有素的士兵、和普通民眾也拉不開多大差距——

那是最可能發生革命的時代,他惟恐避之不及。此前成本很高的後裝火銃被裝備,就有他推動的原因。

到了後裝火銃時代,發生革命的危險就小多了。訓練有素的軍隊,能輕易鎮壓很少訓練的平民。

尤其是後裝火銃的射速快,對後勤要求很高。不取得士兵支持、不奪取軍火庫和兵工廠,革命基本都會失敗。

所以即使生產上很困難,朱由檢也傾向於裝備後裝火銃。尤其是雷汞發明後,金屬定裝彈已經可以投入使用,能大大減輕後裝火銃的漏氣。

實在不行,他就裝備類似後世霰彈槍的中折式火銃,獨頭彈百米左右的射程、再搭配射程更遠的箭形彈,也是能基本滿足需要的。

這種不需要機匣、不需要拉膛線的火銃,生產成本很低。朱由檢打算催一下,儘快完善這種火銃:

“撅把式手銃和獵銃研製得怎麼樣了?”

“儘快把這種中折式火銃造出來,看看能不能用於軍隊。”

讓王承恩去催一下,就算不能拿出成品,也要把木製模型送過來。
——
裝備院中,此時有不止一個小組,在研發後裝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