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629章 皇后和太子

 
雖然對太子實力增強有疑慮,朱由檢仍舊決定為太子分封食邑。

這是分封制下增強太子實力的需要,也是為了讓太子以後方便出宮,體察民情鍛鍊能力。

他已經決定了,等到太子出閣講學後,就讓太子每年去涿鹿區居住一段時間。觀察涿鹿區的民情,瞭解大明的地方機構如何運轉。

尤其是涿鹿區議會作為大明的第一個議會,以後的大明皇帝,都要學會如何與議會打交道。利用議會收稅,制衡朝堂群臣。

所以涿鹿新城還沒有開始設計,就面臨著大改——

將來的涿鹿區不但會建造兵工廠,還會在朝廷政策傾斜下,作為一系列保密機構的集中地。

就像通州被他規劃成工業區一樣,成為分擔首都職能的副中心。

『工業發展,必然帶來汙染。』

『尤其是將來蒸汽機使用後,會有很多煙霧和煤灰。』

『不想讓北京成為霧都的話,就得把工廠建得遠一點。』

這是他把交易所貨場、車輛工坊、兵工廠等放在通州區的原因。

作為通州倉所在、大運河上的重要物資集散地,通州區早就被朱由檢規劃成工業中心。

涿鹿區則是另外的職能,主要安置不那麼看重經濟效益、更看重保密的機構。

朱由檢選它做太子食邑的原因,還有加強涿鹿區民眾忠心的意味。

相信在有了太子食邑的特殊待遇後,涿鹿區的民眾在保密等方面,會配合得更加積極。

這件事朱由檢沒打算瞞著,不但讓張文鬱等人在外廷放出風聲,內廷很多宮人,也知道了將要被冊封的太子,會有食邑的事情。

坤寧宮的女官,在得知這件事情後,急忙向皇后周氏道喜:
“娘娘,大喜!”

“皇上不但要冊封哥兒為太子,還要分封涿鹿區做食邑。”

“聽人說涿鹿區以後的賦稅,以後都歸太子。”

周皇后從沒有聽說過這件事情,皇帝之前根本就沒有透漏過一絲風聲,她也不過問朝廷之事。

如今得知之後,當真又喜又憂。

喜的是太子有食邑後地位更穩固,憂的是太子實力太強了,反而有些不美。

被陳仁錫教導過《資治通鑑》的她,知道歷史上有很多太子,就是因為實力太強反而被廢。

尤其是當今皇帝有漢武、唐宗之志,這樣英明君主的太子,更加不容易一直當下去。

所以,在當日晚上侍寢後,她拖著疲累的身體,向皇帝道:

“陛下,給哥兒冊封食邑,實在寵愛太過了!”

“臣妾以為這天下都是皇家的,何必單獨封食邑?”

朱由檢眯著眼睛聽到這番話,心中有些訝異。

因為他知道皇后一向是恪守祖訓,從不過問政事。

以前他們在宮中,也沒有談論過這些。

不過想想太子的事情不但是政事,還是他們的家事,他說道:

“這件事朕仔細思慮過,太子將來必須要有食邑。”

“否則將來太子的弟弟被封藩,太子沒有實力的話,拿什麼壓住他們?”

“只有一個涿鹿區還不夠,將來還要加上東寧島等地。”

這是朱由檢給太子選擇的另一塊封地。

作為大明的太子,不能只讓他看重陸地,還要重視海洋。

東寧島就是朱由檢給太子準備的地方,甚至允許他統領島上的軍隊——

對他來說,這些海島上的軍隊,能用於政變的可能並不大。

太子就是掌握所有東寧兵,在他看來也沒掌握涿鹿三衛危險。

這番想法,本是為限制太子在涿鹿區的兵權做準備。然而周皇后聽到後,卻是更加擔心。

她向皇帝說道:

“陛下把東寧島也封給太子,將來是想讓他去海島上嗎?”

“臣妾這心裡,總是感覺不安穩。”

“不如還是按祖制冊封太子,不要什麼食邑。”

這是她第二次提出反對意見,朱由檢也重視起來,問道:

“皇后心裡,到底在擔心什麼呢?”

“沒有食邑的話,太子在當太子的時候,可難以壓過藩王啊!”

周皇后對此默然,不認為太子有壓過藩王的必要。

因為大明的太子,地位可以說是穩固無比。

大明曆代皇帝,基本沒有廢太子的事情。只有景泰皇帝在位時,想法設法廢掉了英宗留下的太子朱見濡。後來英宗復辟後,朱見濡被改名為朱見深,重新成為皇太子。

這個不成功的例子,更加深了太子位置在大明的穩定性。以至於國本之爭的時候,大臣們滿懷信心地站在太子一方爭國本。

到了當今皇帝,更是在這點上放棄掙扎。直接明文制定《大明繼承禮法》,表示皇帝也會遵循。

所以周皇后根本不擔心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後地位不穩,反而擔心太子實力太強的話,以後會被皇帝忌諱。

到時候即使皇帝不能廢太子,卻會影響父子間的關係。

她心中斟酌著話語,向皇帝道:
“太子面對陛下是臣,面對其他臣子時卻是君。”

“他既然是君,又何必和藩王相比呢?”

“臣妾以為太子只需要用心侍奉陛下即可,陛下給的多了,反而影響情份。”

這句話是如此直白,讓朱由檢知道了皇后和自己存在同樣的顧慮。

他感動地拍著皇后的身子,情深意切地道:

“有皇后教導太子,朕還有什麼擔心呢?”

“放心,涿鹿區的兵權朕不會給太子,不會讓外人離間天家關係。”

“太子如果想掌兵,就讓他去東寧島。”

“霍維華等人練出的東寧兵,已經頗有戰力。”

“將來朕會把陳先生調過去,讓他幫太子掌管東寧衛。”

周皇后打理後宮事務,當然知道東寧島是什麼地方。現在宮中的很大一部分用度,就是東寧集團供上來的。

她只是用腦筋一想,就知道海島上的東寧兵,根本不可能會威脅皇帝。

這樣太子的實力再強,皇帝也不會感到忌諱。
再想到皇帝如今在大肆封藩,太子沒有實力的話,的確有可能壓不住藩王,所以她笑著道:
“有陛下這番話,臣妾就放心了。”

“只盼陛下牢記這些,不要再給太子增加權力。”

朱由檢點了點頭,深為自己的皇后如此賢明而欣喜。

後宮不得干政,這是太祖留下的祖訓。周皇后對此遵守得很好,基本上沒有在政事上發過言。

甚至他在宮外設立的女官處,周皇后也因為這屬於宮門外的事務,對此很少干預。僅僅是在召見親戚和命婦上,偶爾派遣她們而已。

單從這一點來說,周皇后在大明曆代皇后中,都能稱得上賢。

更讓朱由檢滿意的,是周皇后聽從他的命令,在宮中厲行節儉。這讓宮中的用度大為減少,也是朱由檢敢把金花銀用於救災的一個原因。

如今在聽到周皇后對太子食邑的看法後,朱由檢更加感覺到,自己這位皇后不是在政事上沒有一點見解,而是強自抑制,恪守不幹政的祖訓。

這讓他更加憐惜皇后,覺得只用她掌管後宮,沒有充分發揮她的能力。

所以他想著後世第一夫人的任務,決定讓周皇后更多地參與一些活動,作為後世皇后的典範。

他向周皇后道:

“嘉靖之時,曾經恢復親蠶禮,只是後來又罷了。”

“朕這次釐正祀典,打算恢復親蠶禮,由皇后主持舉辦。”

這是皇后能主持的最重要禮儀活動之一,也是向天下人展示親和力的機會。

周皇后雖然在經歷過命婦朝賀後,對這種禮儀性活動已經不怎麼在乎,卻仍舊對皇帝的關心感到開心。

在聽到皇帝又絮絮叨叨地向她說什麼多賞賜大臣家眷、多關愛宗室女子後,她突然想起一件事來,詢問道:
“陛下允許宗室男子開藩,宗室女子怎麼辦?”

“這些日子多有公主、郡主,來宮中打探這一點。”

朱由檢對此還真有考慮,說道:
“公主俸祿二千石,和郡王是一樣。”

“駙馬在朝廷中的位次,通常在公侯伯之後,有時甚至在伯爵之前。”

“所以朕最初的打算,是允許駙馬封伯爵,只能傳給公主生下的後裔。”

這是他之前派許顯純出使西洋時,讓他以伯爵身份加入使團。

不過這個爵位,顯然是太高了。因為整個大明,現在也只有三十多名伯爵。

周皇后聽到後說道:

“伯爵有些高了,公主按伯爵對待沒什麼,駙馬又憑什麼?”

“陛下說是以前的想法,是不是現在有改變?”

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
“的確是有改變,理藩院建議駙馬爵位從子爵開始。”

“只有立下功績,才能提升為伯爵,甚至更高爵位。”

“郡主的儀賓就從男爵開始,縣主的儀賓就封爵士,郡君、縣君、鄉君的儀賓立功才能有世襲爵位。”

這是理藩院在把郡王壓低為郡伯、將軍壓低為男爵後,所提出的建議。

和同樣爵祿的宗室男子對比,普遍要低一級。

周皇后聽到這些後,心裡算是有了底,知道以後宗室女子再進宮,應該怎麼回應。

同時,她還提出了一個建議,讓朱由檢始料未及:

“郡王降為郡伯,宗室中一些人很有怨氣。”

“臣妾以為陛下既然是天家,應該作為典範。”

“可以給太子之外的皇子封郡王,這樣那些郡王,就難以有怨氣了。”

這是她想出來的辦法,降低那些被封藩的皇子,對太子的威脅。

如果那些皇子連親王都不是,還有什麼資格,威脅太子的地位?
朱由檢初聽到這有些驚愕,但是細想之後,卻覺得是個好主意。

皇子的爵位降低,既減少了對太子的威脅,也能讓大明的爵位,顯得更加珍貴——

連皇子都只能封郡王,那些藩王之子,封個郡伯自然不算委屈他們。

甚至在朱由檢看來郡王也太高,將來他的子女多了,很可能沒有足夠的地方封給他們。

所以他高興地親了皇后一下,說道:

“郡王還是太高了,朕看應該從郡公起。”

“普通妃嬪生下的皇子封爵從郡公開始,再往上升為郡王,再提升為親王。”

“皇后生下的嫡子都是親王,皇貴妃和貴、淑、德、賢四妃生下的皇子,才能從郡王起。”

按照後宮嬪妃的等級,給她們的兒子定下初始爵位。

皇后聽到這裡,自然非常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她的兒子,身份上高於其他皇子。

尤其是皇貴妃和四妃高於其他妃嬪的設置,會讓後宮女子,緊盯著這幾個妃位。

她這個皇后只需要盯著四妃,尤其是從貴妃晉升的皇貴妃。

這對於她來說,自然能減少很多精力,不用對後宮受寵的女人都要防備。

像是現在皇帝最寵愛的禮妃田氏、宸妃海蘭珠,根本就不需要注意。因為她們連四妃都不是,位分上還低於淑妃袁氏。

至於朝鮮貢來的趙美人那就更不用說了,周皇后從來沒把她放在眼裡。

就現在的後宮來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威脅她的地位。

這讓她對太子獲得封地的事情,更加感到安心。
——
然而,皇后是安心了,外廷卻不放心。

在皇帝透漏出給太子劃分封地的風聲後,朝堂上很多大臣,對此感到憂慮。

他們當年是站在太子一方爭國本不假,但是對太子實力的壯大,同樣也不放心。

因為萬一皇帝感受到威脅,讓群臣在皇帝和太子之間站隊,那樣他們也會感到頭疼,不知如何面對。

身為臣子來說,效忠君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在面對兩個君時,他們就感到為難了。

兩個君發生衝突時,他們就更是為難。

所以他們還是希望,太子能作為臣子,在成為皇帝前隱起來。

很多官員因此引經據典,上疏反對為太子冊封食邑。甚至要求內閣首輔韓爌帶頭,駁回皇帝的這個提議。

這讓韓爌感到難辦,因為冊封太子這件事,就是由他主持。

之前他以為這是現成的功勞,能給韓家留下遺澤,被太子登極後加恩。

但是如果他把皇帝冊封太子食邑的提議駁回了,將來太子長大後,對他是感激還是怨恨?

這讓他在面對這件事情時,行事非常猶豫。(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