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647章 華夏英烈紀念碑
內城衛所安排好後,接下來就是外城,也就是南城那一片區域。
這裡雖然在嘉靖年間就已經建造城牆圈入城內,京城的人卻仍舊稱為外城,顯示和內城的區別——
不過在三環路城牆有可能修建的情況下,估計以後外城會成為三環路城牆的別稱,這裡會被專稱為南城。
這片區域最初位於城牆外面,是以城外關廂自行發展起來的,規劃很不合理。
除了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等幾條城門大街外,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規劃。巷子、衚衕歪歪扭扭,看著很不美觀。
朱由檢有心把京城打造成現代化城市,作為大明城市的標杆,當然不允許這樣的現象存在。決定對南城區大肆整改,重新規劃一遍:
“正陽門大街、也就是現在的正陽門南路,東面有一條河。”
“可以改造之後,作為在明堂周圍環繞的辟雍。”
“朕打算把這一帶整體拆遷,用於修建明堂,將來召開國會。”
“它的對面,則修建英烈廟,祭奠為大明犧牲的英烈,以及歷代留名的英烈。”
這顯然是一個大工程,需要把正陽門南面那一大片整體拆遷。
想著這裡面的難度,還有需要的花費,戶部尚書畢自嚴道:
“建造明堂也就罷了,英烈廟的建造,臣以為值得商榷。”
“大明英烈可以作為功臣從祀,歷代功績顯著的英烈,也有文廟、武廟可祭祀。”
“臣以為英烈廟可以不用建造,或者等錢糧充足後再建。”
顯然,他對所謂的英烈廟並不感冒,不覺得有什麼建的必要。
禮部尚書成基命、工部尚書商周祚、左都御史王在晉等人,也是這個意見。
他們認為建造明堂就行了,不用建什麼英烈廟。
但是朱由檢卻很堅持,因為這是收攏軍心民心的重大舉措,如同後世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一般。
他向群臣說道:
“朝廷有天壇祭天、地壇祭地、先農壇等壇廟祭神,還有太廟祭祀祖先,卻沒有專門的廟宇祭人。”
“朕設立的英烈廟,為的便是祭祀為國獻身的人。”
“他們英勇殉國、殺身成仁,是為社稷蒼生犧牲,為正義事業捨棄生命。”
“如此焉能不祭祀?不讓他們享受香火、永遠被後世銘記?”
這一連串話語,讓群臣啞口無言。
認識到所謂的英烈廟,是皇帝釐正祀典的重要舉措。
嘉靖皇帝利用大禮議區分敵我的事情殷鑑不遠,群臣只要不是想跟皇帝對著幹的,基本都不敢再出言反對。
更何況英烈廟祭祀的是為國犧牲的英烈,這些人的後裔若是知道他們攔著皇帝不要建廟,估計首先會罵起來。
惟有畢自嚴仍舊說道:
“英烈廟是該建造,但不能是現在。”
“明堂的建造已經是大工程,至少要花費錢糧數百萬。”
“同時修建英烈廟,朝廷財政難以負擔。”
朱由檢知道這是現實問題,頷首道:
“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但是明堂的建造不用急,國會仍在籌建中,需要十幾年時間。”
“建明堂用木料還是混凝土還沒確定,無論選擇哪一種,都需要準備材料、或者驗證技術。”
“朕以為可先建英烈廟,仿照太廟建造。”
這個說法,讓群臣面面相覷,覺得規格太高了。
朱由檢卻不管他們,繼續道:
“英烈廟裡陳列各位英烈的名字,還有歷代留名的英烈牌位。”
“再留出一塊空地作為廣場,樹立一塊巨碑。”
“正面刻上‘華夏英烈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刻上文忠烈公的絕筆:”
“孔曰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讀著這段文字,朱由檢就深有感觸,語重心長地對群臣道:
“朕希望大明的士民,都有這個覺悟。”
“在面對成為英雄還是苟且偷生的抉擇時,能夠無愧於心!”
這樣一番話語,讓群臣中一些比較感性的,已經淚流滿面。
尤其是同為江西吉安出身、視文天祥為榜樣的李邦華,已經伏地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