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14章 大爭之世(第3頁)
如此一來,有關稱呼問題,也沒有引起多少爭論。但是對二十四小時制和紀元問題,人們的爭論就大了。紀元的事情沒有多少人敢大發議論,但是日常使用的時間,他們卻自覺很有資格討論: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時辰自古就在使用。”
“陛下為何要因為自鳴鐘,就改用二十四小時制呢?在自鳴鐘上加上時辰不就好了嗎?”
旁邊有人糾正:
“不是改用,是並用。”
“時辰和小時並用,也沒什麼不好。”
還有人略顯自得,取出一塊精雕細琢的懷錶,向周圍道:
“我覺得二十四小時制更方便,時辰反而麻煩,全用數字記錄就好。”
“比如現在,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十點二十分,你看有多直觀!”
周圍人看著懷錶,都是眼界大開。以前只聽說用鐘錶計時方便,如今真正見到,才知道到底有多方便。難怪皇帝要採用二十四小時制,和傳統的十二時辰制並用。
更有人看著精巧的懷錶,內心陷入深思。隱隱明白了皇帝在改元崇禎後,又命人制定新的紀元方法的用意:
“陛下這是在告訴我們,大明已經在計時工具上落後了,必須做出改變。現在不定下二十四小時制,以後人們就會用其他的小時制。”
“紀年方法同理。現在不確定新的紀元方法。以後就有人用基督紀元,記載我們先人的事情。”
“所以陛下要主動變,防止西洋人用他們的紀元,衝擊大明正統。”
腦海中隱隱閃過“大爭之世”的念頭,一些人其實已經意識到,天下不再是大明獨尊了。利瑪竇等人傳過來的西學,讓很多大明的讀書人,對外界有了新的認識,影響到他們的觀念。
皇帝制定新的紀年方法,也可以看做是為了適應變化,主動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