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24章 追贈爵位

 李如松的爵位,的確難以定性,這也是朝臣以前厭惡李家、卻沒有把李家削爵的緣由。

 單說戰功,李如松參加了萬曆三大徵的兩個,而且都是主將,最後更是為國戰死。功績擺在那兒,誰都無法抹殺。

 再說褒揚,萬曆皇帝在李如松死後“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讓他弟弟李如梅繼任總兵,還蔭一子世襲指揮使,可謂恩寵備至。

 如果因為他死後李成梁棄地的行為,就把追贈的爵位削去,對一位為國戰死的功臣而言,實在說不過去。

 所以朱由檢的疑問一出,群臣又起爭論。

 有的說李如松追贈寧遠伯是因為他是寧遠伯世子,如今李成梁的寧遠伯被除爵,他也該同樣除去。

 但是這個說法,有些站不住腳。按照大明慣例,世子未襲爵而亡,被追贈爵位需要他後人襲爵之後請求。李如松的後人根本沒有襲爵,更別說請求追贈了,他的寧遠伯是皇帝追贈的,是因為為國戰死。

 所以另一批人就說,李如松是憑藉功績追贈爵位,不應該因為他父親的事情削爵。

 但是這個說法,同樣說服力不夠。戚繼光、俞大猷這些功業彪炳的將領暫且不說,麻貴參加了萬曆三大徵的三個,後來還鎮守遼東,同樣戰功赫赫。他們都沒獲得爵位,李如松何德何能獲得追贈呢?

 爭來爭去,誰都說服不了誰。吵吵嚷嚷許久,之前主動請纓的孔貞運道:

 “嘉靖之時,朝議革除外戚封爵,只有魏國公、定國公、彭城伯、惠安伯四家除外。”

 “這是因為他們不僅有外戚的身份,能封爵更多的是因為軍功。”

 “李如松被追贈為寧遠伯,不止是因為他寧遠伯世子的身份,更多的是因為軍功。”

 “臣以為應當按魏國公、定國公、彭城伯、惠安伯舊例,保留李如松的爵位。”

 這話說得在理,很多人紛紛贊同。魏國公的爵位能在靖難後保留下來、定國公能夠封爵,難道是因為徐家的功勞真的大到一門兩公嗎?彭城伯、惠安伯的功勞,同樣也沒有大到一門兩伯。他們的爵位能在革除外戚封爵時保留下來,李如松的爵位,同樣也該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