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276章 經筵和禮運(第2頁)
對此,他沒有輕易相信,而是把《致君堯舜疏》仔細研讀,思索它被皇帝傳播的原因。
作為一代文宗,錢謙益在學問上固然不及劉宗周,缺少了核心的學術理念。但是以他的見識、還有他的文筆,能夠明顯看出,這篇奏疏和劉宗周之前的主張一脈相承,而且有被人裁剪的痕跡——
有些地方的語句,不夠圓融自然。
這讓錢謙益很快認識到,劉宗周的奏疏原文不是這樣的,是經過皇帝裁剪,才成了一片稱頌文。
不過從這篇奏疏中,仍舊能看到劉宗周的思想所在:
“制禮樂,行仁義,以堯舜之學,行堯舜之道。”
“這是堂皇正道,是先賢治國的大道啊!”
“陛下命人將這篇文章傳播,是要行其中的道理。”
這個發現,讓他喟然長嘆,忍不住連連嘆息。
這些日子,他在按照皇帝要求寫文章的同時,未嘗沒有想過用這些文章影響皇帝,讓皇帝推行自己的治國方略。
沒想到他還沒有把自己的治國理念呈遞上去,就發現劉宗周已經走通了這條路。用這篇《致君堯舜疏》,得到皇帝的認同。
從此以後,皇帝就會用劉宗周的理念,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劉宗周的學問將成為顯學,統治整個朝堂。
和這相比,奏疏被裁剪為頌聖文,又算得了什麼呢?
那些罵劉宗周的,說不定就有人在偷偷背誦這篇文章,以免皇帝詢問時答不上來。
所以,聽著僕人鸚鵡學舌般地轉述外面嘲笑劉宗周的話語,錢謙益搖了搖頭,嘆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他們這些人,都不明白什麼是大道理啊!”
禮樂仁義,哪個文官都能說出個一二三,誰都知道這些治國的大道理。
但是像劉宗周這樣能寫得條理分明,而且能得到皇帝採納,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更別說劉宗周數十年積累的名望,足以讓人相信他能踐行這些大道理,這就更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