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338章 大禮議和定策之勳

王守仁這個人物,在大明爭議非常大。主要是他的心學,所帶來的爭議。

心學剛出現時,有很多士人非議,然後又得到推崇,並且有一段時間的興盛期。正是那段時間,王守仁被從祀孔廟。

但是從王守仁從祀孔廟的過程,就知道即使在心學興盛時,他身上的爭議也很大

王守仁從祀孔廟的過程,整整經歷了十八年、三次大規模廷議。

最終萬曆皇帝迫於“天下之為新建學者,大率十而七”,在王守仁的廷議得票率僅為三分之一強的情況下,把他和得票數相同的陳獻章,一起從祀孔廟。

那是心學全盛時的事情,如今的心學在經過那段時間的興盛後,已經淪為空談。天下人對於心學,更多的是非議。

東林書院的興起,就是顧憲成、高攀龍等人打著復興理學的旗號,批判心學揚名。

也就是錢謙益曾經學過一段時間心學,否則他這個顧憲成的後繼者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王守仁成為紫閣功臣。

現在嘛,因為朝堂上的東林黨高官還不多,而且還不是東林書院的核心人物。所以對王守仁列入紫閣的反對,不是那麼激烈。

另一位被列入東林黨的學術領袖劉宗周,早年沉迷理學時對心學不怎麼感興趣。後來卻明白了“致良知”的妙處,領悟慎獨學問。

他雖然對現在的心學門人中“援良知以入佛者”,仍舊十分厭惡。卻認為王守仁不應該因為這點非議,無緣紫閣功臣。

面對眾多大臣的爭議,劉宗周道:

“陽明先生的學問是立言,不當作為功業。”

“其功業當從擒賊平亂、安定社稷來看。”

認為不用討論王守仁的學問,只討論他的功業。

朱由檢對此也很贊同,說道:

“現在是討論紫閣功臣,不是討論從祀孔廟的儒者。”

“王守仁的學術爭議,在此不必提起。”

這個基調定下來,事情就簡單了。

王守仁以平定南贛盜賊、寧王之亂、藤峽盜亂的功勞,名列紫閣功臣。

因為南贛一帶還有他的祠堂,朱由檢擬封王守仁為贛州府城隍,並允許周圍的府縣祭拜。

被追贈的新建侯如故,後裔世襲新建伯。朱由檢催促孔貞運等人,儘快把新建伯爭襲案定下來。

至此,王驥、王越、王守仁這三位因功封伯的文臣,全部成為紫閣功臣。

群臣更深切地感受到,皇帝對武勳的推崇

文臣想名列紫閣的話,最好的辦法是去戰場上立功勳。

純粹以文臣身份名列紫閣者,到現在都只有商輅一人。而且被很多人視為:功績最低的紫閣功臣。

這種現象,讓很多文臣不甘,他們急忙提出其他有功績的文臣。

作為正德、嘉靖年間的人物,和王守仁同時期的還有楊廷和、楊一清等名臣。

尤其是楊廷和這位內閣首輔,群臣認為以當今皇帝對登極功勞的看重,楊廷和必然名列紫閣。所以他們紛紛提出,楊廷和應該以除難定策的功勞,成為紫閣功臣。

但是朱由檢聽到這個名字,卻是眉頭大皺,向群臣道:

“你們真的以為,楊廷和有定策之勳嗎?”

“世宗皇帝的時候,對此是何定論?”

群臣聽聞此言,頓時面面相覷。因為世宗皇帝對楊廷和可是非常不待見,把他稱為大禮議的罪魁禍首,“以定策國老自居,門生天子視朕”,將其削職為民。

楊廷和死的時候,以庶民之禮下葬,直到隆慶元年,才被穆宗皇帝賜諡文忠、追贈太保、諭祭九壇、蔭敘子孫。

當今皇帝問群臣世宗皇帝對楊廷和的定論,真的讓群臣意想不到。

但是想想當今皇帝和嘉靖皇帝的相似之處,一些臣子又隱隱明白,皇帝為何要這樣做:

這是不想讓臣子中再出個楊廷和,和皇帝對著幹啊!

看來楊廷和的紫閣功臣,大概率沒可能了!

想清楚這一點的楊景辰,當即就附和皇帝道:

“祖訓兄終弟及,世宗按倫序當立。”

“楊廷和雖然在輔佐世宗登極上有功勞,卻只是遵守皇明祖訓而已。”

“他在後來貪天之功,以定策功臣自居,視世宗為門生天子,可謂荒謬之極!”

把楊廷和極力貶低,讚揚張孚敬的功績。認為張孚敬、桂萼等人,是辨明禮制的功臣。

以張孚敬為榜樣的他,提議應該把張孚敬,列為紫閣功臣。

這引來了一些臣子附和,更多的臣子則看不慣。因為在他們的認識中,大禮議就是嘉靖皇帝用廷杖,強行取得勝利。那些被廷杖責罰的,才是正直的文臣。

很多人雖然不敢在皇帝面前明說,卻都以異樣的目光看向楊景辰。認為這是和張孚敬一樣,諂媚皇帝的小人。

面對這種情況,朱由檢雖然不想和群臣爭論,卻不得不出言道:

“劉先生,大明皇帝如果無嗣,應該由誰繼承皇位?”

劉宗周負責重製禮樂,對這些典章當然熟悉,回道:

“皇明祖訓曰: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朱由檢微微點頭,又問道:

“朝廷的繼承和蔭敘制度,又是如何規定的?”

劉宗周回道:

“大明會典曰:凡蔭敘,洪武二十六年定,用蔭者以嫡長子。”

“如嫡長子有廢疾,立嫡長子之子孫,曾玄同。如無,立嫡長子同母弟,曾玄同。”

“如無,立繼室所生。如無,立次室所生。”

“如絕嗣者,傍蔭其親兄弟,各及子孫。如無,傍蔭伯叔及其子孫。”

“大明宗室勳貴繼承,按此制度廕襲。萬曆十年議準宗室請改封典,繼承製度更加明確。”

這都是大明會典明明白白記載的,朱由檢聽到之後,向群臣道:

“那麼你們都說說,武宗皇帝駕崩後,按制度應該由誰繼承皇位?”

群臣聽聞此言,都是面面相覷。因為按大明會典的規定,武宗絕嗣之後,要立伯叔及其子孫。

武宗皇帝的伯叔,以興獻王最為年長。雖然興獻王朱祐杬當時已經去世,但是按大明會典的規定,他的子孫的繼承權,仍舊排在其他人前面。

所以按這種理論,嘉靖皇帝朱厚熜,確實按倫序當立。

楊廷和當年也是以這個理由,確定由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承皇位。

但是這樣一來,楊廷和的定策之功,那是稱不上的。他只是輔佐應該繼承皇位的嘉靖皇帝正常即位而已。

所以他之後以定策功臣自居、把嘉靖皇帝視為門生天子,是在貪天之功,貪圖定策之勳。

想到這裡,一些經歷過移宮案的朝臣,想到了天啟皇帝諭示內閣編撰三朝要典時,評價移宮案的一句話:“借移宮以貪定策之勳”。

這和嘉靖皇帝對楊廷和的評價,當真何其相似!

難怪當今皇帝對三朝要典模糊處理,只是命人收回,重編為三朝紀事

因為皇帝心中,就是這麼想的。

當今皇帝雖然對登極功勞很看重,卻不代表他要給輔佐登極的功臣定策之勳,把他們當成策立皇帝的功臣!

想明白了這些,群臣默然無語,他們不敢說皇帝這種解釋不對,否認嘉靖皇帝的繼承權。但是讓他們承認在大禮議中堅持抗爭的群臣錯了,他們又不情願

這是他們的堅持,是他們以廷杖為榮耀的底氣。

更別說定策之勳隱隱牽扯到移宮案,他們更不願這件被當今皇帝允許翻案的案子,重新出現波折。

東林黨和傾向東林的官員是這個想法,那些和閹黨牽聯很深、並且因為編撰三朝要典飽受非議的臣子,則是歡欣鼓舞。

參與三朝要典編撰、又以張孚敬為榜樣、熟悉明倫大典的署理吏部尚書楊景辰道:

“明倫大典曰:祖訓兄終弟及,可推之無窮,而施由親始,先及同父,次及同祖,皆所謂倫序也,非專指同產言也。惟議者必欲稱孝宗為皇考,故必欲強武宗為親兄,則愈謬矣。”

“世宗皇帝按倫序當立,此為早有定論之事。楊廷和沒有定策之勳。”

“其以定策功臣自居,其子楊慎率百官威逼世宗,釀成左順門案,可謂罪莫大矣!”

“以楊廷和父子所為,不當為紫閣功臣!”

這番話語,在世宗皇帝按倫序當立的定論下,讓群臣無從反駁。

楊廷和列入紫閣功臣的提議,自然就此作廢。

不過朱由檢顧慮群臣的感受,在否定了楊廷和的定策之勳後,又說道:

“雖然稱不上定策之勳,但是世宗皇帝由藩王之子繼承皇位之事,畢竟是第一次。”

“楊廷和遵守皇明祖訓、輔佐世宗登極,在這點上是有功勞的。”

“其原有贈蔭如故,列入紫閣賢臣,後裔世襲指揮僉事。”

“擬封瀘州城隍,其子楊慎從祀,允許世人祭祀。”

這個封贈,讓紫閣中有些凝重的氛圍,變得輕鬆起來。

很多人發自內心地認識到,皇帝是一位寬厚的明君

就連被他批判的楊廷和,都能獲得封贈。

至於為何是瀘州城隍、還特意點明讓楊慎從祀,一些臣子想到了京城士子送別時開始傳唱的送別曲。

這首歌曲據傳是皇帝所作,裡面有一句“一壺濁酒盡餘歡”,和楊慎的“一壺濁酒喜相逢”交相輝映。他們認為皇帝是欣賞楊慎的才華,做出這個安排。

事實也是如此,朱由檢知道楊慎的名氣,更知道臨江仙的傳唱度,所以做出這個安排

冊封的瀘州城隍與其說是祭祀楊廷和,不如說是祭祀楊慎,紀念他在瀘州寫出的臨江仙。

讓世人提到這首詞時,順便說起這件事,增加紫閣功臣的名氣。

否定了楊廷和的紫閣功臣資格後,大禮議的另一方、後來同樣成為首輔的張孚敬,開始被人討論。

在大禮議不再是張孚敬的汙點後,他在禮學上的認識,開始被人欽佩。很多人想到了楊一清對大禮或問的評價:張生此議,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他們認識到張孚敬確實有才學,而且在輔佐嘉靖皇帝整頓吏治、改革科舉、清查田畝、改革賦役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

張居正後來推行的考成法、一條鞭法等措施,都是源自張孚敬。

這樣一位清廉自守的名臣,又立下這麼多的功績,應該列入紫閣功臣。

在楊景辰提議、黃立極等大學士支持、溫體仁等大臣的附和下,張孚敬成為繼商輅之後,又一位列入紫閣功臣的大學士。

朱由檢追贈張孚敬為永嘉伯,後裔世襲指揮使。擬封臺州府城隍,接受世人祭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