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平遼的必要性
一個個方略被否決,群臣就是再遲鈍,也認識到了陝西救災的難度。
如果陝西真的發生大災,以其周圍的情況來說,很難有效救濟。
更有人想到了長安作為漢唐都城,後來卻沒有再成為都城的原因
實在是往長安運糧太難了,在陝西當地無法負擔都城需要的糧食時,它被放棄做都城是遲早的事情。
就連唐朝,都因為長安缺糧,皇帝時不時帶領百官去洛陽就食。
所以大明立國時,太祖雖然曾經有意在長安定都,但是在派懿文太子考察後,這個想法很快就被放棄。
陝西那個地方,以現在運輸條件來說,實在太難把糧食運去了。
最有效的辦法可能就是學習唐朝,把陝西的人帶出去一批就食。
但是這個辦法,又不可能實行。
一是因為大運河已經不再經過洛陽,北宋漕運的汴河都已消失,運送糧食到開封都困難、更別說洛陽了。
二是以朝廷現在的財政狀況,養不起更多的人。
所以事情就卡在這裡了,有些非陝西的官員,已經在腹誹皇帝沒事找事。陝西會不會發生大旱不好說,就算發生大旱,做個救災的樣子就行了,何必下這麼大力氣、在朝堂上專門討論?
浙江嘉興人氏、內閣次輔施鳳來道:
“臣以為救災之事,最重要的是自救,需要當地士民出力。”
“陛下可曉諭陝西官吏,命陝西士紳有糧出糧、民眾有力出力,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災荒自然緩解。”
“來年春暖花開,或許風調雨順,迎來豐收之年!”
核心觀點,就是讓陝西的人自救,朝廷做個樣子發幾條命令即可。
這個想法得到很多人贊同,尤其是江南的官員紛紛附和。他們更關心的是江南五府的白糧,想要趁著皇帝對光祿寺下手,把徵收的白糧免掉
怎麼可能讓朝廷大力救援陝西、供養陝西災民?
現在不是沒報災嗎?就當這件事不存在,等發生後再說。
到時候如果還沒辦法,那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朱由檢聽著這些言論,心中著實失望。如果陝西的旱災真的這麼容易解決,需要他召集大臣專門開會嗎?
尤其是在自己一再強調後,有些江南的官員仍舊不顧大局,想要放棄陝西。
這讓他失望之下,甚至想到了江西出身的楊士奇,對南北之士的評論:
長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
心中有了成見,朱由檢決定問個北方人,詢問戶部尚書畢自嚴道:
“畢卿是戶部尚書,可有什麼良策?”
畢自嚴在皇帝從京城大旱說到陝西大旱後,一直就考慮著這件事,聞言頓時回道:
“若是京城、陝西大旱,中間的山西一帶,必然也有旱災。”
“到時需要救濟的,很可能不止陝西一地。”
“當務之急,就是在受災的地方儲備糧食,檢查各地糧倉。”
“若是倉儲不足,應該儘快補充。”
這是非常迫切的事情,朱由檢看向太府寺卿郭允厚,問道:
“卿是太府寺卿,糧儲之事,現在由太府寺負責。”
“以京城、山西、陝西的儲備,能否應對大災?”
郭允厚不敢打包票,說道:
“魏逆亂政以來,朝廷事務紛亂。”
“太府寺剛剛設立,對地方糧倉多有不明之處。”
“臣請派遣官員,巡視各地糧倉!”
朱由檢微微點頭,對這個回答雖然不是很滿意,卻知道郭允厚還算是有心做事的,下令道:
“戶部和都察院派遣官員,巡視各地糧倉。”
“先從陝西、山西、京城以及運河沿線的糧倉開始。”
“如果發現缺額,令當地官吏儘快補足。”
“八月之前補不上的,就罷免他們的官職、罰沒家產去填!”
“對新科進士的培訓要抓緊,讓他們做好去地方救災的準備。”
群臣聽得噤若寒蟬,知道皇帝又拿擴招的進士,威脅朝廷官員
他們若不聽話,自然有新的官員代替。
這讓他們的主動性總算高了一些,專督河道侍郎李從心道:
“臣以為既然遇到旱災,應該興修水利,鼓勵當地抗旱。”
“只要稍有收穫,就能減輕朝廷的救災壓力。”
工部尚書薛鳳翔,同樣贊同這一點。他還提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以工代賑、興起大役,讓民眾能夠餬口,以免流離思亂。
這個辦法,讓朱由檢頗為讚許。知道以工代賑,是救災常用的手段。
春秋時的管仲就說過:“若歲凶旱水泆,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
宋人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中也寫道:“流民至莫若修堤浚河興水利,公私兩便。”
大明在救濟災民的時候,經常實行以工代賑。
所以朱由檢在薛鳳翔提出這個辦法後,讓他整理以前的工賑措施,制定完善的制度。並且規劃幾個工程,招攬流民做工。
在兩人帶動之下,群臣發表的意見越來越多起來,提出了很多有效的辦法。
兵部尚書袁可立認為可以去陝西招兵,讓他們去遼東作戰。這樣能降低遼東本地人的比例,戰鬥力也有保證
畢竟秦兵耐苦戰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三邊一帶也經常打仗,很多士卒都有作戰經驗。
鑑於陝西的邊軍一直都在逃亡,袁可立認為可以把一部分士兵調過去,再招攬一些健壯的流民,讓他們去遼東吃餉,補充士兵缺口。
這個提議,讓朱由檢頗為讚許,囑咐道:
“把遼東實行井田制的事情,向陝西的邊軍和民眾仔細講解。”
“只要他們立下軍功,在收復遼東後至少授與一井田。”
“還有”
沉吟了一下,朱由檢在猶豫之後,把自己考慮很久的想法,向群臣道了出來:
“未來十幾年旱災會很嚴重,尤其是陝西這個地方,想要靠當地解決,幾乎是不可能的。”
“朕的想法,是把災民遷出去。”
“但是遷出去必須安置,眾卿以為,哪個地方能容納千萬災民?”
群臣聽聞此言,一時大驚失色。他們以為皇帝為今年的旱災做準備已經有些杞人憂天了,沒想到還要為接下來十幾年的旱災害做準備。
想到千萬這個數字,群臣都覺得頭皮發麻。因為在他們的認識中,大明的人口只有五千多萬,實在想象不出來什麼樣的天災,需要遷移千萬人?
一些人甚至覺得,皇帝可能瘋了,以至於胡言亂語。
但是皇帝的表現,又不像是瘋了的樣子。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真的被太祖成祖託夢,預測到今後幾十年經常發生旱災。
這個推斷,這很多臣子沉默,他們不願意相信。但是又實在想不出皇帝在這件事情上,有誆騙他們的必要
這對皇帝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
所以他們只能默認,未來發生旱災是真的,需要想辦法解決。
但是千萬人口受災的大災,又很難找出辦法解決。
如果幾十萬災民還好說,可以找個像東寧那樣的島嶼遷過去。
但是千萬人口,需要的是至少一個省的面積。歷代王朝已經把能開拓的地方開拓遍了,大明周邊很難找到地方開拓一個新省份。
有些人想到了交趾、朝鮮,但是兩地人口眾多,打下來不但會經常發生叛亂、還可能需要救濟。
要不然太祖當年也不會把它們列為不徵之國,不讓後代攻打
成祖攻佔交趾後很快在宣宗年間丟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群臣在環顧大明周邊後,發現只有一個地方能夠開闢新省份,有可能容納千萬災民
遼東這個地方,落在群臣眼裡。
一些臣子想到皇帝之前提到的立軍功、分井田,漸漸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認為皇帝想要儘快平遼,在遼東開闢一個新省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