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戡亂救災委員會(第3頁)
“給各種等級的道路劃分標準,例如劃分車道和人行道,將能並列通行四輛馬車的公路,定為一級公路,兩車道的公路定為二級公路。”
“所有驛道在平原地區要儘量修成一級公路,山區等地方也要儘量修成二級公路。路面儘量硬化,並且及時維護。”
“設立運輸工具研究所,設計幾種載重大、建造快的馬車,既能用於運糧、也能用於運人。”
“太僕寺和少府寺要通力合作,革新道路運輸!”
兼任少府寺卿的薛鳳翔急忙答應,太僕寺卿秦士文也答應下來。
朱由檢命令太僕寺派出人員,隨陳奇瑜一起視察驛道,規劃新的道路。
參考後世的道路,朱由檢讓他們在現有驛道的基礎上,修建兩條公路。
一是隴海公路,從陝西抵達海州。中間經過運河,能夠接收漕糧。海州更是已設立海關,能接收海外糧食。
這條公路的路線,類似後世的隴海鐵路。在沒有鐵路的情況下,只能先修公路。
二是延滄公路,從延安府到滄州。中間經過山西太原府,過太行山的井陘關,進入北直隸真定府和河間府。同樣經過運河,能從運河獲得漕糧。而且朱由檢還下令在滄州沿海設立港口,接收從海外運來的糧食。
這條公路的路線,類似後世的朔黃鐵路。只是把起點由忻州改為延安,路線更長一點。
兩條公路的修建,是之前運糧路線的延續。雖然一路上的損耗會很大,但是卻不得不建——
因為它的作用不止是往陝西運糧食,還要把陝西的人口運出去,遷到海外安置。
而且以陝西的情況,將來旱災來臨,不給災民指明生路的話,民亂是遲早的事情。路上的損耗再大,也要儘量把糧食運過去,給災民一點希望。
還有就是讓災民沿著兩條公路,前往海外移民。
未來山西、河南發生旱災,兩地的災民也能如此。
可以說朱由檢下令修建這兩條公路,還有為山西、河南旱災做準備的用意。
另外就是薛鳳翔提出的以工代賑,需要一些大工程。這兩條災民的生路,正好讓災民修建。
為了讓公路的通過能力更強、維護成本更低,朱由檢還提出了路面硬化,鋪磚、鋪水泥等。水泥的重要性再次提升,被朱由檢再次提起,囑咐文思院研究。
這些具體的事情,朱由檢在朝堂上只是簡單提了一下。把精力轉向了災民抵達海邊後,遷往哪裡的問題。
東寧那邊已經確定主要遷移鄖陽流民,而且陝西的民眾也不一定適應南方的氣候,朱由檢需要在北方找個地方,容納一些災民。
被他命名為北海島的蝦夷地,就這樣落入他的視線。
這地方物產不算富饒,但是周圍的海域卻是暖流和寒流交匯的大漁場,只要搭配些糧食,就能養活許多人。
北海島和苦兀島一樣,現在主要被苦夷佔據。日本德川幕府的松前藩,佔據了南方一些地方。
他們的實力都不強,只要能開闢出穩固的航線,朱由檢就有把握在兩個島上設藩國。所以他開始和群臣商議,安排誰去開藩,並且為藩國制定規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