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涿鹿區試點和衛所改制(第3頁)
因此,他這幾個月,不斷在京城和涿鹿區之間往返,甚至把自己的弟子陳洪綬、黃宗羲等人,都派去涿鹿區盯著。
涿鹿區發生的大小事,都會通過驛道,快速送到他案前。
陳洪綬是他的學生,非常擅長書畫,但如今只是生員。他不怎麼願意當吏員,劉宗周給了他個涿鹿區資政的身份,作為耳目幫自己盯著那邊。
黃宗羲則是在除服後,又來到了京城,在京城太學學習。
他在祖父黃曰中的教導下,不說放棄了仇恨,情緒卻平和了許多。
劉宗周對他的變化感到滿意,時常派他去涿鹿區,幫自己考察那裡。
黃宗羲對此頗感興趣,寫了很多有關涿鹿區改制的文章,發表在報紙上面。
這讓涿鹿區的事情更受關注,吸引了很多人注意。
尤其是京城各大學堂的大學生,沒有課程的時候,最喜歡討論這件事。
張溥敏銳地認識到涿鹿區的潛力,請示皇帝之後,在《明報》上開設了涿鹿區專版,邀請士子討論。
這些士子提出了各種設想,其中頗有一些被採納,甚至被文震孟邀請,讓他們去涿鹿區做調研。
顧絳、也就是後世有名的顧炎武,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邀請去涿鹿區。
他今年只有十六歲,但是在兩年前的時候,就考上了秀才。因此得以有資格,參加各大學堂聯合考試。
在經過初試、複試之後,他和同窗歸莊,都考進師範學堂。如今在孫奇逢門下,學習為人師表。
和他一樣的還有不少,方以智、朱之瑜等人,也是同樣選擇——
孫奇逢再怎麼說也是舉人,能夠在學業上指導他們。
選擇其它學堂的很少,也就傅青主這樣的秀才對醫藥頗有興趣,選擇考取太醫院醫藥學堂。
內府監工商學堂、少府寺文思學堂選擇的人最少,甚至都沒有招滿生員。
很多秀才寧願去海軍學堂從軍,都不願去當工匠。
顧炎武來到京城後,遇到了很多同道。因為當今皇帝登極後風氣的開放,京城出現了很多新事物。他和歸莊的“歸奇顧怪”,在京城也算不上什麼。
甚至他和歸莊還因為文章寫得好,在報紙上如魚得水。
這次,他就因為一篇有關涿鹿區改制的文章,在黃宗羲提議下,被文震孟邀請去涿鹿區做調研。
顧炎武來到涿鹿區後,對涿鹿三衛的改制,有了很深體會。回去後就寫了一篇《軍制論》,認為“法不變,不可以救今已”,甚至公然說出“高皇帝之法亡矣”,建議把不能勝任的衛所軍人田地收回,以新兵補之,盡復國初二百萬之兵。
這在士人中引起了廣泛討論,更多的人關注衛所改制,提出各種建議。
在各種建議中,衛所出身的士人發現,還是皇帝的政策更好點。至少沒有直接剝奪他們的世官和田地,只是清查了一遍,把有問題的派去海外。只有罪大惡極的,才可能被剝奪世官。
這讓很多人向自己家裡寫信,讓父祖上疏支持皇帝的政策,把以前做的錯事收尾,甚至主動獻出多侵佔的土地。
還有人羨慕海外的爵位,向父祖提議遷往海外,自己開闢領地。
可以說,衛所改制這件事,在報紙討論之中,逐漸成為公論。
所有人都知道衛所制度要改,但是具體怎麼改,還有很多爭議。
為了能發出更大的聲音,一些衛所出身的士子,組織籌建了《衛報》,在錦衣衛認可和支持下,專門討論衛所和軍事。
這份報紙甚至得到了一些勳貴的支持,他們之前不說話,是擔心被皇帝立刻發配去海外。但他們還有很多親族,也在衛所裡面當世官。
眼看衛所改制已經成為士林中的公論,這些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開始在報紙上發出聲音。
可以說,在皇帝利用報紙掀起輿論,清查光祿寺弊案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報紙的重要性,開始在這個行業發力。
報紙的種類越來越多,發行量也越來越大。他們大多選擇使用鉛版印刷,讓工部和少府寺的匠官,收到了很多專利費。
這讓工部的官員和少府寺的工匠動力更足,在完善蠟版和泥版翻鑄鉛版印刷後,又摸索紙型翻鑄鉛版印刷。
整個印刷行業,在沿著朱由檢指出的方向發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