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北斗 作品

第407章 通信密碼和檢字法(第3頁)

 但是放在大明,毫無疑問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尤其是有四角號碼檢字法的情況下,所有人都覺得這種無理碼實在太難記了——

 難道要讓每個情報員,都背下幾千個文字對應的數字碼?

 他們都認為不如在四角號碼的基礎上修改,把重碼的字另外排,讓情報員只需要背誦重碼。

 朱由檢同樣也贊同這點,他的想法是這樣在培養情報員和檢字員的時候,是用一套體系。未來情報員退役後,能夠很方便地轉為檢字人員。情報員不足的時候,也能從檢字人員中挑選。

 所以,交流之後的意見是,優化四角號碼檢字法,儘量減少在規範字中出現重碼。

 實在無法避免的,則用周圍空缺的、沒有對應文字的四位數字,對應那些重碼。

 不屬於規範字的,不設定四位數字對應。

 例如8073對應的“公、衾、食、饟”四字,可以規定8073對應最常用的“公”字,“衾”和“食”兩個字用周圍的8072、8075對應。

 “饟”字因為不常用,而且可以用“餉”字替代,被群臣踢出了規範字。原本根據十三經制定規範字的做法,也因此得到改變——

 十三經中筆畫很多的生僻字,大多在重新制定規範字表時被踢了出去,用別的字替代。

 這些非規範字,後來在收錄所有文字的字典中,根據四角號碼檢字法,設置了五位數字對應。除了專門鑽研文字的人之外,很少有人瞭解。

 朱由檢同意了這個辦法,繼續讓張瑞圖、孟紹虞牽頭,對四角號碼檢字法進行修繕。

 同時他再次提出,一定要在規範字裡面挑選出常用字,儘量用常用字傳遞情報。這樣情報員的培養,應該會容易點——

 目前的七千多規範字,對情報員來說記憶量還是太大了,培養成本很高。如果能降低到掌握兩三千常用字,要求就低多了。

 朱由檢要求用密碼發消息時,儘量使用常用字。

 甚至,他還提出了更改一些字的偏旁,用以減少重碼。

 例如把“食”字作為偏旁時簡化為“飠”,“言”字作為偏旁時簡化為“訁”。

 用改變字形的方式,減少重碼出現。

 這個辦法提醒了群臣,他們提出用草書上使用的一些簡化字,改變字形的方法。例如把“長”簡化為“長”,能改變張、帳等字的外形。

 總之,張瑞圖和孟紹虞制定的第一版印刷通用規範字表,還沒有正式推廣,就面臨被修改的結局。

 很多有興趣的臣子還主動請纓,參與第二版規範字表制定。

 朱由檢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且讓這些人根據五筆輸入法,制定五筆檢字法——

 用四個不同的字母,和漢字一一對應。

 這是他之前就提出過的,但是沒有被重視。

 如今再次提出,群臣都發現了五筆的優勢:

 重碼非常之少,用四個字母就能對應所有文字。

 畢竟四位字母有26x26x26x26=456976種組合,遠比四位數字的10x10x10x10=10000的組合範圍大。

 梅膺祚編撰的《字彙》收錄了33179個字,用四位數字必然無法對應起來。但是用五筆能輕鬆對應,而且還很少出現重碼。

 來了興趣的群臣,開始根據皇帝提出的五筆輸入法規律,制定五筆檢字法。把每個文字都進行拆解,或者對皇帝提出的字根進行修改,或者改變不符合字根的文字。

 可以說,第二版規範字表在群臣的群策群力下,更加規範完善。也因此用了很久,未來幾乎沒大改變。

 即使後來進入信息時代,也沒有出現漢字輸入的難題。甚至中文打字機,早在進入信息時代前就出現——

 這種打字機,最初還是在朱由檢提點下、由錦衣衛軍匠發明的,用於翻譯數字碼。

 可以在輸入四位數字碼後,打印出對應的文字。

 這樣情報員在收到數字碼後,就能輸入打字機,打印出相應的消息。不用再苦思數字碼對應的漢字,也避免因為記憶錯誤,有可能出現的翻譯錯誤。

 只是因為這種打字機最初很複雜,體積也非常大,並沒有得到普及。

 後來被簡化降低成本後,才逐漸得到推廣,成為文字工作者必備。

 加法機、差分機也是如此,最初都是在朱由檢提點下,錦衣衛為了方便加密和解密,組織軍匠研製。

 後來逐漸用於其它方面,帶動計算機器發展。

 可以說,密碼學的發展,引出了很多新事物。

 朱由檢更看重的旗語和燈語,也因此得以實現。(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