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鐵鍋之路
對於郭康的評價,脫歡倒是沒什麼意外。
“我這邊大家的水平,你也知道。”他攤攤手,說道:“這麼多人,就沒一個是……呃,文學賢良之臣。能寫這些,已經費了我們很多力氣了。”
“現在憑我們自己,只能做這麼多了。你也別擔心,不是都讓你來辦。”他又補充道:“我還喊了好幾個幫手呢。”
眼見脫歡已經躺平,郭康只能點點頭,表示理解。
他又回頭,看了眼僅有的一行字。
從這上面的用詞看,脫歡等人倒是確實斟酌過。
大秦大羅馬兀魯思這個名字,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用的正式稱呼。郭康覺得,應該是模仿元朝的稱呼。
兀魯思這個詞,屬於草原特色名詞。大致來說,兼有部眾和國土的雙重含義。
草原上地廣人稀,人群也經常移動,所以單純看“領地”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而一個兀魯思,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群部眾和他們佔據的各處草場,這就構成了一個分封的單位。
蒙古政權剛建立的時候,名字叫“也客蒙古兀魯思”。直接翻譯過來,其實很……拙樸,就是“很大的,蒙古的地盤”的意思。
後來忽必烈自稱皇帝,把“大元”作為國號。在給其他汗國的文件中,元朝的全名就被寫成“大元大蒙古兀魯思”。元朝官方的說法裡,大元就是蒙古,蒙古就是大元,這倆是一個意思。有些文獻裡乾脆直接寫成“被稱為‘大元’的大蒙古兀魯思”。
至於為什麼意思都一樣,還要都放進去……大概是重要的事情要重複一遍吧。
當然,以上都是元朝自己的說法。其他各個汗國,到底是否把大元政權當成蒙古,就不太好說,得看具體時間和情況來定了。
而對於現在的紫帳汗國,這種寫法倒是可以借用。“大秦”是古代中原人對羅馬的稱呼,“羅馬”則是當地語言,但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這倆疊起來,就是“被稱為‘大秦’的羅馬國”,應該可以更方便理解,也正式多了。
擺賽汗就比較好理解。紫帳汗國的皇帝,正式稱號是個希臘語的頭銜,叫“巴塞琉斯”。早在紫帳還在保加利亞經營,還是個普通勢力的時候,大家就知道這個名字了。為了省事兒,一般都用口語直接叫“擺賽汗”。時間長了,也約定俗成,成了羅馬皇帝的專用汗號了。
而後半句,是對明朝的稱呼。
明朝的叫法其實特別多,光在蒙古系的各個汗國裡,就有一大堆名字。最流行的,就是直接用國號,叫“大明兀魯思”。或者,加上表示族群的前綴,叫“契丹大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