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二百七十四章 工匠過於能打,導致資本主義發展失敗(第2頁)

  哪怕是這種大規模毆打工坊主的事件,官府也堅持定性為極少數“流棍亡命”在其中使壞,專門“東挑西撥,借景生端”,才引發矛盾。絕大多數參與者都不會被處罰,連領頭的“亡命”一般也就是遣返原籍,或者枷號示眾。

  說到底,官府對於保護工坊主利益,並沒有多大興趣,而是非常注重維持社會的整體穩定——哪怕只是表面上的。

  只要不打出旗號造反,官府根本懶得冒著風險去鎮壓。一旦工匠的行動聲勢浩大,還會主動犧牲商人利益,迫使他們滿足工匠的條件,以防止事情鬧得更大。

  在郭康前世那個時代,流行著一句話,叫誰贏老百姓支持誰。但從歷史表現看,官府才更像是誰贏支持誰的。

  這個其實也不難理解:哪一方更能打,他們在矛盾徹底激化之後,可能造成的破壞就可能越大,鎮壓的代價也就更高。所以,只要不觸及底線,官府就下意識地更偏袒這一方。

  在江南地區的商匠矛盾中,商人的表現十分不堪。他們豢養的行會打手和黑幫勢力,在成群的工匠面前幾乎沒有存在感。前後幾百年,就沒見鬧起來之後能起作用的……所以官府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種現象,甚至不止出現在地方官府,也不止在對付私營工坊的時候才這樣。

  乾隆年間,京師地區,戶部寶泉局的工匠發生叫歇,引發了童光榮案。這些工匠負責為戶部鑄造錢幣,屬於重要的官府直營工坊。由於朝廷下發的工錢減少,工匠不滿,要求補發工錢,並把之前的虧欠也都補上,否則就不幹了。

  寶泉局監督丁廷讓前去勸說,提議補發工錢,先復工,然後慢慢核算之前的虧欠,但工匠不樂意接受。談判無果,戶部侍郎三和也去勸說,但依然沒能成功。

  這時,工匠內部發生了衝突。磨錢匠張文倉想收錢上工,與領頭的童光榮等人發生矛盾。雙方鬥毆的過程中,童光榮失手將張文倉刺傷,最後醫治無效身亡。

  京師發生了命案,事情再也遮掩不住,被捅到了乾隆那裡。乾隆十分憤怒,下令步兵統領衙門出兵鎮壓,處置案件。

  兵部侍郎、步兵統領舒赫德率眾前往,對天鳴槍,驅散了工匠,逮捕童光榮。對於如何處置,戶部尚書陳德華、戶部侍郎三和、兵部侍郎舒赫德等人聯名上書,表示這些工匠從康熙年間就開始鬧事打人要工錢,根本沒法管,趕緊發錢平息事態就行了。

  但舒赫德剛走沒多久,另一名工匠劉三又率眾鬧事,寶泉局再次停工。三和只能再跑一趟去勸說,但工匠依然拋磚擲瓦,又把三和趕走了。事情最後竟然鬧到軍機處,只能再次出兵。

  乾隆大為震怒,駁回奏摺,還指責舒赫德處置太軟弱,要求他認真鎮壓,就應該對著刁民開槍,不要亂放,否則這些會更加肆無忌憚。

  然而,其他人卻對此十分消極。乾隆的態度,反而引發了更多人反對。履親王允裪、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都出面上書。眾人認定,這都是因為工頭貪汙導致,所以處置侵吞工錢的工頭就行。其他的就別查了,趕緊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