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四百零一章 不懂神學的天兄(第2頁)

 一直到東漢末年,朝野流行的各種家學之中,可以歸入儒家的都沒有過半。比如諸葛亮,雖然後來被人們稱為儒將,但他的家學是申韓之學。所以,諸葛亮很長時間只入武廟,而稍晚的杜預,則文武兩廟都入了。因為諸葛亮確實沒有多少儒家經學上的貢獻——他就不是學這個的……

 身處竹簡時代,還沿襲著戰國軍事遺風的漢朝,都只管到這個程度,後世的朝廷就更加管不住了。哪怕唐宋之後,民間的學說也往往就是換了個儒家皮,各種“儒家”之間的差別,能比當年儒道的差距還大,讓他獨尊儒術,他都不知道尊哪個儒。

 而隨著書寫介質的提升,朝廷對思想的管理能力是不斷下降的。另一方面,縱觀塞里斯歷史,越是後來的朝代,其實越是“寬仁”,哪怕那些出了名的殘暴時代,其實也是和近期對比,或者是離得近、資料多,才出名的。

 西漢時,朝廷每年能處決總人口的將近千分之一,這才叫嚴刑峻法;而曹丕上臺時,為了壓制民間反抗,官府每年要處理上萬件因言獲罪的案例,乾隆見了都得給他磕兩個頭。

 很顯然,兩千年曆史根本不是王朝的簡單重複,反而有著十分明顯的變化和進步。在整體環境的變化面前,哪怕清朝這樣的政權,也必須收斂自己的行為,才能維持統治。這些朝廷,也是沒有能力去管控思想,只能嚇唬下大家,讓人們不再公開討論而已。

 所以,思想是否開明,是否統一,朝廷本身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大部分時間,朝廷是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去做的——信息時代的國家都管不住,古典王朝哪有這本事。

 另一方面,從歷史角度看,秩序崩壞的結果,並不是百家爭鳴,而是群魔亂舞。

 好在,因為紫帳汗國本身文化水平一般,導致它對於已有文化的破壞性也很弱,所以一般也不會造成什麼問題。等後來反應過來,也一直保持著鼓勵融合、扶持羅馬文化的立場。這方面的收效,也是很明顯的。

 當然,這種結果也是兩面的。希臘人開始琢磨哲學思想,自然會把自認為好的一面留下來,並且試圖發揚光大。

 而且,因為他們的體系真的很完善,所以郭康也沒法簡單地就說動他們。而且人家真的是認為,自己在全心全意為了羅馬的未來考慮——不那麼忠誠的人,也不會這麼固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