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風起青萍之末(下)
“這都是我們之前沒有得到過的信息啊。”彼得神父很是高興:“那元朝的戰鬥力如何?他們的士兵數量、質量怎樣?”
“數量倒是多,但是沒啥用。當然,俺見到的畢竟不是他們陸軍主力,所以說的也不一定準確。”唐賽兒想了想,還是補充道:
“元朝船隊一次放下來了好幾千人,但大部分都是那種南洋土人。他們的作戰素質並不高,感覺就是湊數的。元將估計也知道他們的水平,只是讓這些人去打雜,只有一部分地位稍高的,被夾在軍中,用來填充陣線。”
“元軍將領內部,意見其實不統一。他們也知道,現在這個情況,上岸也守不住。但俺私下打聽,他們應該是希望攻克幾個州縣,這樣方便進行宣傳。”
“是宣傳給誰看啊?其他小國麼?”王大喇嘛問。
“內外的宣傳都有吧。”唐賽兒回答:“爪哇朝廷的統治,並不如明朝那麼嚴密。他們的官府,跟俺們那邊不一樣。大商人的莊園跨州連郡——或者說,莊園就是他們的地方官府了。”
“這些大商人,或者說莊園主,也不全是漢人。為了拉攏土人,一些當地的土王也經常被邀請進來,作為這種地方領主,進入爪哇朝廷。”
“南洋那邊,也確實有大一點的國家,但那些土人國家,比爪哇元還要鬆散。土王的本部兵被擊敗後,附屬城邦就會一鬨而散,轉投待遇更好的元朝。用這種方式,他們快速兼併了不少邦國,建立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國家。”
“這些地方領主們,除了經營莊園,大部分也都從事海上貿易,所以商業和航路對他們尤其重要。爪哇元最重要的幾個家族,都是勢力強大的海商。因為這些人擁有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最龐大的船隊,所以無論經濟還是軍事上,小城邦都得服從他們,根據他們的命令,繳納貢賦、生產商品、乃至召集土兵。”
“但是,反過來說,他們也得想辦法,才能讓地方保持忠誠。因為土王們既然能倒向他們,也能倒向明朝。不過,當時明朝為了追擊這些元朝人,打進了交趾,把那裡作為基地,讓他們感到了威脅。我估計就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這麼團結。”
“土王不喜歡明朝的管理方式吧。”王大喇嘛大概猜出來原因了。
“是啊。”唐賽兒點點頭:“俺一開始沒想過這麼多,後來一路瞭解了不少,才發現,元朝士紳如何看待明朝,這些土王也差不多。”
“明朝認為,交趾是漢唐故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中原王朝的實際控制區了。所以,攻佔那裡之後,就設置流官,徵發土人,如同中原的習慣。那邊的土王因此很不滿,南洋的其他土人,也因此厭惡明朝,覺得還是跟著大元混比較舒服。”
“他們倒確實是這麼宣傳的。”彼得神父說:“看來他們對土王也很寬仁啊。”
“我倒是覺得,明朝也沒說錯。”王大喇嘛有些懷疑:“交趾那地方,跟西夏那邊,不是一樣的麼?都是大漢的時候入收入疆域,大唐瓦解之後自立為王。西夏故地可以設置流官,算進本土,交趾為什麼就不行?”
“俺也不知道。”唐賽兒承認:“不過俺可以猜測出爪哇朝廷的心態。一方面他要告誡手下,明朝很強大,難以獨立對抗,所以必須團結起來;另一方面,他也必須拿出一些成果,給內外的勢力看。否則,人家可能就會找其他人去保護自己了。”
“所以他們才急著打是吧。”王大喇嘛點點頭。
“是的。”唐賽兒說:“俺瞭解的情況是,元軍這次就是為了攻城來的。他們希望至少能打下來一兩座城,如果能攻下府城就更好了。不求長期佔領,至少得取得幾次勝利,給家裡交差。”
“那能不能打下來呢?”王大喇嘛問。
“沒什麼希望的。”唐賽兒直接搖搖頭:“當時俺就說了,如果早來一個月,還是有機會-->>
搶佔益都的。但現在,明軍主力已經在路上了。北平都司的騎兵很多,沿途府縣的城池也都在官府手裡,人家要迅速馳援,速度會非常快。他們已經沒有這個時間了。”
“俺建議他們見好就收,最好不要去攻打府城了。明軍先鋒被我們擊退後,沒有完全撤走,而是退入縣城裡固守待援。這些人士氣已經受到挫敗,看到新加入的元軍一定會大為駭然。俺們去勸說一番,圍三缺一,城裡敗退下來的士兵,很可能就會潰出,這樣一來能滿足他們攻克城市的願望,二來也有更大機會,幹掉之前那個大官。”
“但是,元人卻不贊同。他們自己內部都有分歧。有人想要帶俺們直接回海上,轉頭去攻打他們之前沒啃下來的萊州衛所;有人想要讓俺們帶路,伏擊一次明軍就撤走,帶走人口和財物就行;但大部分人,還是想去和明軍決戰,攻打城市,覺得現在反正路熟、人多,就想要搏一把了。”
“他們這是上頭了麼。”王大喇嘛說。
“他們那個理論倒是不錯。北平都司抽調來的機動力量,是短時間內能調過來的最後一支援軍了。其他地方的兵力,過來都需要時間。能擊退這些人的話,向後可以清掃膠萊的明軍據點,為後續行動減少壓力;向前激進一點,可以出濟南,沿大清河西進,切斷明朝的運輸線。”唐賽兒解釋道:
“這個可能性,是他們之前都沒設想過的。在東南,明朝的防衛很嚴,很多時候都是他們在捱打,已經很長時間沒能取得足夠大的戰果了。這麼一個突然出現的機會,估計不少人就動起心思來了。”
“這個影響很大?”彼得神父不太明白。
“整個北方,因為之前的混戰和天災,受損都很嚴重。俺們山東那邊相對都算比較好的,長城一線的邊地更加艱苦。那邊人不多,戰事卻頻繁,難以自給自足,每年都需要其他地方運送大量糧草、物資,才能維持。”唐賽兒說。
“元朝時候,開鑿了會通河,連接南北。當年明太祖老朱皇帝,北伐攻打大都的時候,據說就是沿著這條路北上的。但二十多前的時候吧,黃河又發大水,不但沖毀了附近的農田和縣城,還灌進運河。這次水患很大,洪水退去之後,淤泥把會通河中段,連同調水的湖泊,整個都給淤平了。運河本來就欠缺維護,自此之後徹底中斷,運往北方的糧草,只能在濟寧下船,裝車運往德州,再重新進入北段運河。運輸的效率就大打折扣,補給線也變得十分脆弱。”
“運河一下就沒了?”彼得神父驚訝道:“這黃河這麼恐怖啊……”
“哎,你們沒經歷過,不好描述……”唐賽兒搖搖頭:“總之,水災之後,這麼將就了幾年,朝廷憋不住了。海上的航線不安全,經常被人襲擊,所以,官老爺們還是想要重新接通運河。”
“幾年前,朝廷做了個新設計。他們覺得元朝的河道還是不夠好,打算走東平湖那邊,新挖一條河出來。但挖河是需要人手的,還是得徵發老百姓。這幾年日子太難過,所以俺們舉事之後,開鑿漕運的民工也要麼響應,要麼逃亡。有人來投奔俺們,還有不少人乾脆聚集在周圍的湖澤裡,落草當了強人。”
“如果能一路打過去,沿途收攏義軍,截斷這個還沒成型的運河,就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打亂明朝的整個戰略部署。這個戰略前景太誘人了,而且時機確實難得。明朝內部發生大規模動亂的機會,之前沒法預測,之後也很難再找到了。俺估計,他們就是因此才忍不住的。”
“那你為什麼反對呢?”彼得神父問。
“大家心不齊,這仗沒法打。”唐賽兒搖搖頭:“明教的人不想離開老家,根本調不動。濟南府的教眾吧,又不堅定。俺們都合兵一處了,他們那邊還有人,把那個老皇帝畫像又拼起來,說之前的官員不認太祖也正常,現在來的是太祖親兒子,舉著畫像和誥命給他看,應該有用……”
“俺都受不住他們了——-->>
都啥時候了,還惦念恁那牌子呢!”她無奈地說:“官軍數量不一定超過我們,但是騎兵很多,而且有眾多老手。和他們交戰,必須小心謹慎,防止人家抓住破綻。但現在都是這樣的人,你說怎麼主動出擊跟人家打……”
“後來果然不出所料。哎,俺都不想講這麼蠢的事。”唐賽兒搖搖頭,無奈地說:“元人還想打完了順路攻城,從船上卸下了大炮,硬拖著一起走。俺們活動的地方本來是山區,為了配合他們,也只能冒險出來。還沒到省城下,果然遇到了官軍。”
“元將指揮俺們斜靠著小山列陣。他們做右軍,右邊靠樹林,前面是平地。俺們做左軍,左邊是一塊被大水淹了的泥濘地。左右兩軍之後,還留有三千人作後軍。幾家兵力湊一起,有小兩萬人,足夠擋住這個路口。”
“陣前,俺們把輜重車卸下輪子,半埋下來,元人還在車之間設立炮位。明軍騎兵在遠處整隊,準備掠陣,元人老遠就施火發炮。雖然沒打著幾個人,但騎兵的隊形全亂了,只能往後繼續撤,在更遠的地方集結。也不敢小跑過來,只能離老遠就開始加速,防止給他們打到。”
“試探幾次之後,官軍退走了。元人沒帶多少馬,俺們這邊倒是有一些騎馬助戰的老鄉,但坐騎的馬力,人的騎術、槍法,估計都不如人家。有些人還騎著大騾子呢,這要是貿然出去跟人家打,肯定要吃虧的。”
“元將說,現在雖然抓不到他們,但明軍騎兵能停留的地方也有限,應該還有接應在後面。俺們繼續在這兒等,並不安全,因為明軍肯定會設法繞大圈圍過來的。應該繼續前進,做出要攻城的架勢,逼迫明軍出來攔截,跟俺們決戰。”
“於是,大家又裝好輜重車,拉著火炮繼續前進。一路上,官軍騎兵不斷出現,跟俺們的斥候交戰。俺們的斥候打不過他們,非但搞不清人家的情況,反而好幾次被人突到附近。好在附近地形,俺們還是熟悉的。往前走了大半個時辰,果然發現,明軍大隊就聚集在附近一個集鎮周圍,剛剛正在修整、飲馬。見俺們來到,也不再撤退,迎了上來。”
“俺們認為,這就是官軍的主力了。他們的數量比俺們預計的還少不少,估計只是趕路來增援的人。但大夥也不敢託大,元將指揮大夥重新列陣,元軍做前陣,俺們做後陣,那些南洋土人,和其他助戰的小股鄉民,都在中間。擺出個厚度很大的陣型,防止出現問題。”
“官軍也放出數千步兵,迎了上來。不過,當先衝陣的還是騎兵。但元人火力很猛,騎兵幾次試探都被火銃、火炮打了回去。不僅如此,他們還以百人為單位,各持長矛、長刀,掩護火器手、弓箭手上前,對著官軍中間位置一陣亂打,試圖逼退他們。”
“但明軍很是堅韌,無論騎兵步兵,迎戰時都毫不畏懼。他們主帥也在中軍軍前,親自帶人往來馳突。元人集中火力射擊,那個燕王的大旗都被流彈打斷。但官軍也沒慌亂,反而還在繼續作戰。更多的騎兵進入了戰場,繞過焦灼的前線,開始進攻我們。”
“元將於是傳令,讓軍隊展開。中軍向左,後軍向後,迎擊敵騎。俺覺得這樣不是個事兒,不如一鼓作氣,反過來從兩邊衝擊官軍。中軍那些人實力不行,但俺手下,應該還是能湊出些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