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七章 不用秦制的人,只能維持一個相對失敗的國家(第3頁)

 甚至在外交上也是如此。周圍的小國,是沒有能力制定曆法的,結果是各個有農業的國家,也必須從中央王朝獲取曆書,這種“頒歷”和“受歷”,也成了正統性和外交關係的標誌。給藩屬國頒佈曆書,也是朝廷的重要的重要工作,像明朝的福建布政司,每年都要印刷一批新日曆,給琉球送過去。要不然人家就沒得用。

 而一旦中原這邊不更新了,大家也都一起遭殃。當初唐穆宗的時候,頒佈了一部《宣明歷》。再之後,唐朝陷入日益嚴重的混亂,無力再推行新的歷法,之後的各個割據政權,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影響力再頒佈一部通行各國的歷法。結果,宣明歷就在朝鮮半島用了將近五百年,在日本用了八百多年,哪怕積累出很大誤差也沒辦法……

 當然,在紫帳汗國這邊,情況就更離譜,曆法的推行甚至伴隨著語言的推行。

 由於長期的儒家教育,塞里斯民間有大量基層知識分子,哪怕在元朝,都有大量的社學存在。但在這邊,那是真的沒有。

 郭康估計,當年紫帳汗國能十分堅定地執行驅逐本地貴族,分田給普通村民的政策,也有這個原因。要是在中原,像這樣做反而很難,因為總得招攬一些當地豪右,幫忙進行管理,否則,建立政權的成本就太高了,而且在建立的過程中,也容易被這些在各方面有勢力的人集體反對,因此走向失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東歐這邊,地方貴族基本上都是文盲,連紫帳汗國對於基層管理者的各項基本要求,都履行不了。而且,當地長期混戰,領主彼此拉幫結派,如同一盤散沙,也沒有多大勢力。這樣的豪強貴族,可謂百無一用,連詔安的必要都沒有了。只能全靠自己,新建一個能進行有效管理的行政系統——因為之前,這邊根本就不存在這種東西。

 這地方,各種語言又很多,當地人互相也經常不能聽懂。紫帳汗國的文化水平,其實也就那樣,讓他們整理各地那些千奇百怪的方言,然後寫下來,他們也沒這個本事。所以,如何寫下來,讓當地人看懂,汗廷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最後,他們乾脆換個思路:漢字寫的歷法,我直接放這兒不改了,然後給所有人教漢字,誰學得好,誰先用得了……

 從實際情況看,紫帳汗國根本沒有精力,去有意識地禁絕某種語言、但隨著地區的統一,很多鄉間的語言還是日益被同化,越來越像那些較大的分支。而大語言,也混入了大量漢語詞彙,直接使用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

 因為完全不會漢語的人,等於沒法接觸這些更完善的知識、聽不懂農官的講解,也看不懂相關的書籍和公告。哪怕不考慮軍中前途,他們自然也就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像他們現在這個村子,連原來的保加利亞語名字,都被遺忘了。因為村子正式形成,其實是郭蓋安葬在這裡、郭氏在此處立廟之後。原本居住在此的村民,也只是定居者的一部分,因為當年汗廷在這裡組織軍團農莊的時候,也安排了一些懂技術、會認字的老兵過來,和當地人一起開墾,形成了這個新村莊。

 現在,它的名字,就叫“相公廟”村。哪怕漢語不怎麼熟練的當地人,也用這個發音來稱呼。這樣的現象,在羅馬尼亞地區,可以說到處都是,汗廷的管理體系,也就和這些相互依存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