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十六章 戰帥練兵歌(第2頁)

 不過他想了想,發現李玄英對待這武器好像很寬容,既沒有“時代變了”的感慨,也沒覺得這武器有什麼威脅,就問道:“你從小練了這麼多年弓箭,不覺得這武器會讓大家之前都白練麼。”

 “好像確實是這樣……”郭康感覺也有道理。

 “那有點浪費了。”李玄英說道:“這東西作為遠程武器,還是很好使的。應該先給老兵用吧。那些羅斯人,先讓他們拿著長矛,幫忙守輜重去。今後訓練多了,再考慮上前線的事情吧。”

 “也不是不行。”李玄英卻搖搖頭:“你去過制弓的作坊麼?一把角弓,起碼得做大半年以上。好一點的,要三年才行。製作箭矢,也要花費大價錢,而且打出去經常就壞了,不一定能回收。”

 最早開始重視刺刀訓練的著名人物,大概是18世紀末的俄國軍事家蘇沃洛夫。他製作了一些專門的靶子,讓士兵進行刺刀訓練。只是,對於具體的拼刺動作,依然沒有什麼要求,只是叮囑了一些對付騎兵時候的動作,其他的,讓大家自己尋思著練就行。

 想到這,郭康便問道:“那你覺得,如果我們降低需求怎麼樣?比如把這些火器,給那些羅斯新兵用。這東西應該比弓弩更簡單,對體力要求也不高吧。”

 而更重要的是,紫帳汗國的情況,也和其他歐洲國家,差距太大了。

 “你看那個戴頭盔的靶子。”他指了指其中一個草靶:“我走到那邊,開一槍,你們都讓開些。”

 而這種區別,也是因為國家制度和文化。說白了,紫帳汗國就沒法學歐洲國家,去搞“垃圾海”戰術。同樣,歐洲人也很難去直接學紫帳汗國,組織公民兵。因為歐洲各國,現在基本還都是封建制度,和紫帳汗國這種……不知道叫什麼制度,有根本性的差別。大家想學,也沒法學啊。

 而拿破崙時代的改變,最重要的還不是軍事上。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軍事界才終於又意識到,步兵也可以有士氣,而且還挺有用的。另外,拿破崙也開始推廣訓練士兵的思路,他認為,僅僅將人聚集在一起,是稱不上士兵的;只有通過訓練、指導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因此,他要求步兵至少要經過三個月的訓練,騎兵則至少需要長達四到五個月的培訓才行。

 而就算這種極為簡易的訓練,也沒有被廣泛接受。在俄國和奧地利聯合作戰的時候,奧地利軍官就對蘇沃洛夫的做法嗤之以鼻。當然,從後世角度看,他們的想法也沒錯。就奧地利步兵那個素質,要是射擊都沒法攔截騎兵,那也就不用考慮後續動作了。人家哪有那個士氣在刺刀的攻擊距離內對抗騎兵還不跑……

 郭康和脫歡等人,都跟著離遠了些。李玄英到鐵匠鋪裡,拿出一把手槍,裝好子彈,掛在腰間,箭壺前面的地方。隨後,他走到場地中央,背對靶子站好,給郭康打了個手勢,然後回手就是一槍,朝背後打去。

 “好了,你們看看吧。”他說。

 眾人都跑到靶子前去看,只見草靶上半截已經斷掉了,草人頭部和頭盔,都掉落在地上。郭康撿起來看了下,發現他這一槍正好打在頭盔下,胸甲上的位置。如果是個真人,就直接把臉都打碎了。

 “你這怎麼練出來的?”郭康大驚。

 “我就沒怎麼練。”李玄英轉了轉手槍,又插回腰間:“我不說了麼,這比射箭可簡單多了,打幾下,熟悉下這玩意兒的特性,就能發揮得很不錯了。”

 “還行……”郭康對比了下自己的射擊水平,有些無奈。

 不過仔細想想,火器的精準度也是眾說紛紜的。刻板印象裡,滑膛槍的精準度都屬於隨機水平,需要用密集隊列來保證命中率。但從一些實際測試記錄看,就不好說了。無論是歐洲人的測試,還是明朝人的實戰經驗,都證明火繩槍的命中率並不低。如果按戚繼光的說法,火槍的命中率是弓箭的五倍,射擊時能十中八九,準確度高到可以擊落飛鳥,所以稱為“鳥銃”。而無論在歐亞大陸東西,都有用火繩槍來狙擊的案例,顯然,它的精準度,至少是符合使用者期待的。

 而之所以會有這麼糟糕的戰場表現,直白點說,就是人不行。

 在大部分時間裡,歐洲士兵的訓練水平之低下,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不止是刺刀如此,槍械本身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