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學到力量 作品

第四十三章 袁慎當官(第3頁)

為此李皓這次便不是從漢中出蜀,而是走南路軍入蜀的通道,從長江水道去往荊州,然後從荊州往豫州走。

而來歙則是率關中之兵按原路返回,於是這次和李皓同路的就變成了統率南路軍的吳漢。

說到吳漢,李皓就不得不想到文帝的騷操作了,他不是免了吳漢大司馬之職嘛,結果沒想到文帝后面竟然直接把大司馬的官職給廢了,將其改為了太尉。

然後不出預料的,吳漢在一年之後又重新被任命為太尉,甚至這次班師回朝,文帝還特意允許吳漢繞路回南陽老家祭祖,顯然並未因吳漢在成都的所作所為就對他有所厭棄。

而這也讓李皓更加明白,無論是從公利還是私情的角度上,文帝在有些方面能容忍的尺度還是比較寬泛的,不能真因為電視劇裡面的內容就給他刻畫出固定印象,那樣遲早是會吃虧的。

本來李皓以為和吳漢一路走,肯定沒那麼容易過關,畢竟自己在成都曾頂撞於他。

結果令李皓意外的是,吳漢似乎並未因李皓當初的頂撞而有所芥蒂,同行的一路上數次主動與李皓交談,言語中不乏直言表示欣賞,其中尤其是對李皓快速拉人頭並保持相當戰力的能力極為感興趣。

那李皓這邊也沒有故作矜持,畢竟吳漢聖卷正濃,身處高位,自己去往都城之後免不了要和他打交道的,和他把關係處理好了,對後續自己在朝中立足會很有用。

至於成都的事,既然文帝這個天下之主都不當回事,自己也沒必要去狗拿耗子多管閒事。

所以面對吳漢的問話,李皓是十分大方的把自己的心得說出來,反正後續這種大規模的戰事應該也沒有了,就算有也是要去草原上和異族打,這技能基本沒啥用武之地。

而且別看這操作簡單,可李皓是因為兩世的眼界積累,才能把錢財看的這麼開,其他人可不一定能做到,要不然也不會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俗語了。

在李皓的刻意拉近之下,兩人是越聊越投機,到洞庭湖時兩人要分別時,吳漢還和李皓約著等到了都城,把酒言歡。

李皓自然是滿口答應,本來這也是李皓的目標嘛。

接下來吳漢是直接北上南陽,而李皓繼續沿長江行進至江夏,再行北上,又花了十幾天便進入了汝南郡。

不過李皓並未停留,而是率部趕往譙縣,把兵馬交接給了梁無忌,至此李皓這一行的目的就達到了。

當夜梁無忌便拉著李皓說話,問起了這幾年李皓在軍中的事,說來在此之前梁無忌是真的未曾想到李皓這一走便是將近四年,更沒想到李皓能立下這等大功。

要知道當初他只認為李皓就是跟著大軍去打下隴右,很快就能返回豫州來的,結果光是隴右就打了近三年,然後李皓中間還遇刺重傷,差點讓他沒辦法和袁家交代。

而在梁無忌口中,李皓也得知了袁家的近況,袁沛還是老樣子,好好的在徐州當他的州牧。

可袁慎和梁氏就有變化了,首先袁慎在都城的辯經大會上代師出戰,力壓一眾儒生,算是徹底的名聲大躁了。

再經皇甫儀舉薦以後,正式入朝為官,當然官秩並不大,只是秩三百石的論經臺郎中而已,手上也並無什麼實權,相比起劇情中的那個廷尉侍郎可是差的遠了。

當然,對於袁慎為何這麼著急入仕的原因,李皓也是明白的,知道這事多半還是得怨到自己身上。

如果沒有自己,那袁慎大可以如原來軌跡中一樣,慢慢積累聲望,找個合適的時機入朝找個實權職位。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袁家父子三人,爹當著一州的州牧,弟弟也眼瞅著立下大功,回朝之後便會被加以重用,很有可能就會進一個實權衙門。

到那個時候,袁慎要是再想入仕,面臨的阻力就太大了,因為文帝那邊本來對於士族就是持壓制態度。

所以還不如趁著李皓還沒回來得空擋先行入仕,以後再想辦法以功績升官,至少先把門檻給跨過去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