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百年後,朕可當得文武之號?(第2頁)
從當今國家隱藏的弊端,以古論今一一陳述,而後才講解決方法。
甚至薛虹連自己的改革存在的弊端也一塊講了出來,然後又將解決緩解這些弊端的方法一併寫了出來。
薛虹上書的改革,大體是以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為骨架,而後結合朝代的一些特異性進行更改。
比如其中的賦稅合併徵收,折銀清算,好處是減少了官員直接貪汙的風險。
但弊端就是會導致國家出現銀貴錢賤的情況,而華夏相對而言又不盛產銀,所以必然會導致商賈壓低價格,低價去收農產品的情況。
但本朝好就好在,現在沒有禁海,而且海上商貿繁榮,大量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湧入大明。所以短時間內民間是不缺白銀的。
但這樣還有弊端,那就是一旦真拿白銀作為本國貨幣,那也就意味著貨幣鑄造權握在外商的手中,風險太大。
所以薛虹給出的方法是:在保證國內政局穩定且軍隊強盛的情況下,三管齊下!
第一,以商貿對外進行資本掠奪,大肆掠奪白銀和物產,以完成資本原始積累。這點必須有強大的軍隊進行保駕護航,否則結果就是鄰居屯糧我屯槍的下場。
第二,鑄官幣,錨定白銀,甚至是黃金。逐步替代銀兩在市場的流通。
第三,發行外國商引,同鹽引一個道理,嚴格把控外商的白銀輸入量,必要時,可以國家干預白銀的市場流通數量以確保貨幣的穩定性。
薛虹還在奏摺中提出了搞內外雙循環體系,以最大程度的確保在保護了小農經濟的同時,還能刺激商業進步,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的繁榮,進而刺激生產力的遷躍。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人非聖人,但有私心,則必為盜者也,以至於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一國一邦之物產資財必有限,是故貴、商、農三者爭其利,上者多之,下者少之。
今以新稅法行天之道,取上盈餘之財,補下不足之貧,必生積怨……”
當隆慶帝看到將內部矛盾轉移為外部矛盾,實行內外雙循環,商農並行時忍不住大叫了一聲好!
搞改革難的不是開頭,而是怎麼把新的制度延續下去。
就如薛虹奏摺裡說的,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這幾乎是和全天下的統治階級頂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