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www2/jsonfs/314/314857/131369759.json):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jingmowx.com/read.php on line 102
大明:盧象升力挽狂瀾-第241章 距現在五十六年(第2頁),靜默文學
冷千翼 作品

第241章 距現在五十六年(第2頁)

 鹽是人不可或缺的東西。自古以來,都由官方掌控。 

 不過也有一些不怕死的,幹起了私鹽買賣。 

 “待到明年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的作者黃巢。他們家就是世代以販賣私鹽為業。 

 崇禎年間,大明的鹽引制度已經是瀕臨崩潰了。 

 不過,瞭解明朝歷史的盧象升知道。早在明朝中期,鹽法就出現了問題。 

 明朝初年,朱元璋採納了楊憲提出的“納糧開中”的建議。 

 就是邊關需要的軍糧數目向民間商人招標。中標的商人將軍糧如數送到邊關後,官府為商人頒發鹽引。 

 商人拿著鹽引去鹽場取鹽,然後到指定區域進行售賣,從中獲利。 

 其實開中制度早在宋朝就有。唯一的不同是,宋朝的鹽引不需要拿運送軍糧來換,可以直接拿錢買賣。 

 由於向邊關運送軍糧,路途遙遠,耗費巨大。為了節約成本。一些商人就在邊關地區開荒種地。商屯就出現了。 

 可是,這麼好的制度在執行了一段時間後,出現了問題。 

 那就是大明朝的官方沒有控制鹽引的數量。而是過多發放鹽引。 

 產鹽的數量是固定的。但是發放過多的鹽引,已經與實際產量不匹配了。 

 皇親國戚、勳貴、官員等又開始侵佔鹽引。 

 甚至如明孝宗這樣的皇帝都多次賜予皇親國戚鹽引。 

 這些侵佔鹽引的行為,直接導致獲得鹽引的商人無法取到鹽。 

 成化年間,僅兩淮鹽場就有五百多萬鹽引無法兌現。 

 這極大地打擊了商人的積極性。做這門生意的商人就越來越少。 

 這就導致邊關糧食出現了危機。 

 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淇提出,可以讓商人直接花銀子做食鹽生意,不必再向邊境運糧。這就是“開中折色”。 

 這麼做,使得朝廷增加了百萬兩的白銀收入。 

 納糧開中,解決的是軍糧問題。開中折色解決的是財政問題。 

 將糧食運往邊關,中途的耗費就十分驚人。這無疑增加了財政負擔。 

 為了增加收入,又向百姓攤派,這又增加了百姓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