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甚 作品

第十一卷總結兼感言(第2頁)

 


    不一定完全是好的變化。
 


    有很多人對他的人生產生過重要影響。
 


    是陸霜河與易勝鋒告訴他,修行即爭。
 


    是左光烈告訴他何為超凡的勇氣、超凡的悲憫、超凡的承擔。
 


    是妙玉打碎了他的三觀,讓他第一次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原來玉衡峰是這樣的,原來人族水族萬古盟約只是一張紙。
 


    是葉青雨堅定他底色的一部分,告訴他——既知是錯誤之事,又何來正確可言。
 


    是莊承乾告訴他,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欺神詐鬼,大有人在。
 


    是董阿告訴他,每個人有不同的路,做各自的選擇。
 


    是鄭商鳴告訴他,一個庸才的努力。在此之前他想的是,你鄭商鳴怎麼變了啊,從一個赤誠少年,這麼快就變成了一心往上爬的官油子。
 


    是方鶴翎讓他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跟你一樣天才,都跟你一樣有那麼多選擇。
 


    是觀衍大師告訴他——“以你的標準要求別人已是苛求,以你的標準要求世界,那你惡而不自知,你是魔中之魔。”
 


    太多太多……
 


    他不是一開始就懂得這些道理的。
 


    他困惑過,迷茫過,糾結過,痛苦過。
 


    他是用一顆滾燙的真心,在這個世界砂礫裡赤裸地打滾,有的地方結了疤,有的地方還在流血,有的地方仍然柔軟,有的地方只留下永遠填不上的坑。
 


    常常有讀者說,姜望是一個很擰巴的人。
 


    他確實很擰巴啊。
 


    他是有理想的,但是理想一次次被摧毀。
 


    他是有認知的,但是認知一次次被顛覆。
 


    竹碧瓊將死的時候說,這個世界跟我想的不一樣。
 


    對姜望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他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這個世界和他想的不一樣。
 


    重玄勝讓他丟掉天真,他也努力不天真,但他沒有辦法不天真。他的經歷就在那裡,他的眼界就在那裡。
 


    所以他很努力地找線索,找證據,攀關係,講道理——
 


    最後危尋告訴他,伱的劍不足以維護你的道理。
 


    他拼命去做,去完成不可能的事。
 


    可是拼命也沒有用。
 


    在天涯臺他熬死的只是季少卿嗎?
 


    一起枯萎的還有他的大部分天真。
 


    從那以後他就懂得,他的道理只在他的劍鋒之內。
 


    比如靈空殿那個百衲道人,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就是那個要奪權靈空殿的人。
 


    姜望一劍就把他殺了。
 


    那時候姜望想的是什麼?翻原文可以看到,是“八柄”。
 


    是他在姜述那裡看到,下意識學習的生殺予奪。
 


    他不自覺地對姜述產生了某種依賴,敬佩,像孩子以父親為老師那樣去不自覺地模仿。當然最後走出他自己的人生。
 


    我想說的是,一個具備真實感的世界,一切都在流動。
 


    變化的不止是性格,不止是認知,還有人物關係。
 


    以姜望和尹觀的人物關係為例。
 


    細究起來他們兩個對彼此的態度,是隨著修為的進步、交情的發展,不斷變化的。
 


    一開始尹觀殺人姜望只能忍著,尹觀拿廉家威脅他,他也只能幫忙打掩護。後來他就開始給地獄無門立規矩,不許隨便殺人,尹觀也開始顧慮他的感受,再後來理直氣壯地欠錢不還……
 


    以姜望和齊國的關係為例。
 


    一開始他對齊國毫無歸屬感,他到齊國只是因為網友在這裡,網友告訴他這裡有發展機會,他就來碰碰運氣。
 


    所以那會在臨淄城外,尹觀救了他的命,並以此為條件,讓姜望掩護他入城,姜望的底線是“不要傷害重玄勝,不要傷害普通人”。
 


    齊國根本不在他的考慮範圍裡。
 


    但是後來他對尹觀——誰讓你直呼天子之名?
 


    他一次次為齊國贏得榮譽,贏得功勳,齊國一次次給他支持,在這個過程裡,漸漸產生了歸屬感。他開始認可自己是“齊國人”。
 


    最後離齊是人物自然的選擇。
 


    在強殺莊高羨這件不得不走的事件之外,也是主角和齊國根源性的矛盾。
 


    他對姜述有感情,他一直以來的行為邏輯是——你對我好,我對你好,本質上其實是“義”。
 


    但姜述要的是什麼?是“忠”。他可以容忍你,恩寵你,封賞你,但你必須無條件聽從他的命令,踐行他的意志。
 


    在離齊之後,他們的相處反倒更自然了。因為天子不必再疑,英雄也可以直身。
 


    我必須要承認,在創作上,我對姜望確實過於冷酷。
 


    在人物的權衡中,我常常會選擇犧牲主角。
 


    我總是想著,還有很長的地方寫主角呢,先緊著其他角色帥一下。我總是想著,姜望這麼堅強,他可以承受的……
 


    比如在山海境,為了勾勒方鶴翎的人物弧光,為了強化王長吉的魅力,必須要有一個逼出方鶴翎心底吶喊的人,只有姜望合適,而且他確實是出於正義的思考,符合人物邏輯。
 


    比如在伐夏之戰,重玄遵在那個時候絕對不能輸,如果輸了他之前的所有塑造就都成了白紙,重玄遵那句名臺詞:“我要贏得所有,包括勇氣。”也就毫無意義。
 


    那就只能是姜望輸。而且確實那時候也打不過。
 


    可能這就是很多人說的“文青病”吧。
 


    我們現在閱讀,常常用到一個詞,“毒點”。
 


    我有時候看一些網文創作方法論,也常常用到這個詞,常常說要如何規避“毒點”。
 


    不要這樣寫,讀者不喜歡,不要那樣寫,讀者不喜歡。
 


    讀者好像是非常單薄的一個群體,有一個個簡單的標籤貼在那裡,不喜歡這也不喜歡那。
 


    這些方法論裡,考慮的不是劇情應該如何編織,人物應該如何塑造,故事線應該如何碰撞。
 


    考慮的只是,讀者“應該”喜歡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