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廢物利用俗稱沒有沒有價值的東西
1. 資源再生定義
1.1 再生資源概念
再生資源,亦稱為“無廢技術”,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這一概念最早由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在1984年提出,旨在通過合理利用原料和能源,實現生產產品的過程中不破壞環境的目標。再生資源的範疇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造紙原料、廢輕化工原料、廢玻璃等,它們在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和轉化過程後,能夠再次進入生產和消費循環,替代部分原生資源的使用。
1.2 資源再生重要性
資源再生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環境保護:資源再生有助於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汙染。通過回收和再利用,可以減少垃圾填埋和焚燒的數量,從而降低對土地資源的佔用和對大氣的汙染。據統計,每回收利用1萬噸廢舊物資,可節約自然資源4.12萬噸,節約能源1.4萬噸標準煤,減少6萬-10萬噸垃圾處理量。
2. 資源節約:再生資源的利用可以顯著降低對原生資源的依賴,減少資源開採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例如,利用廢鋼鐵生產鋼鐵比使用鐵礦石節省能源約60%,減少空氣汙染約86%。
3. 經濟發展: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能。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可回收的再生資源近1億噸,價值2000多億元,其中廢鋼鐵4000多萬噸、廢紙3000多萬噸、廢有色金屬500多萬噸、廢塑料600萬噸、廢輪胎5000多萬條、其它廢舊物資1000多萬噸。此外,我國每年還進口各類再生資源2000多萬噸,如果加上工礦企業自收自用的廢料,我國每年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值可達4000多億元。
4. 就業創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夠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據2002年統計,全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有5000多家,回收網點16萬個,回收加工處理工廠3000多家,從業人員140萬人。若包括進城收廢品的農民工,我國廢舊物資回收行業的就業人數有近1000萬。
5. 社會貢獻:回收利用再生資源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顯著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在“九五”期間的五年時間裡,我國累計回收利用廢鋼鐵1.6億噸、廢紙4000多萬噸,相當於節約成品鐵礦石3.2億噸、標準煤6400萬噸、木材1.2億立方米、電240萬千瓦、水240億立方米。這一舉措不僅節省了土地資源,還減少了對大氣的汙染。
2. 資源再生技術
2.1 回收利用技術
資源再生技術涵蓋了從廢舊物資的收集、分類、拆解、再加工到最終產品製造的全過程。這些技術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再生資源的回收率和利用效率。
收集與分類技術:高效的收集和分類是資源再生的前提。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通過建立回收網點、流動回收車和智能回收箱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廢舊物資的有效收集。分類技術則通過人工和機械相結合的方式,提高了分類的準確性和效率。
拆解技術:拆解是將廢舊產品分解為可再利用的零部件和材料的過程。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拆解過程逐漸向自動化、精細化方向發展。例如,廢舊汽車的自動化拆解線能夠高效分離出金屬、塑料、橡膠等不同材料,為後續的再生利用打下基礎。
再加工技術:再加工技術包括再生金屬的重熔、廢塑料的再生造粒、廢紙的再生造紙等。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再生材料的性能逐漸接近甚至超過原生材料。例如,再生鋁的重熔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再生鋁的純度和性能完全可以滿足大多數工業應用的需求。
再生產品製造技術:將再生材料加工成新的產品,需要相應的製造技術。隨著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開發,再生產品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例如,使用再生塑料製成的塑料製品在性能上與原生塑料製品相當,但在成本上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