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談改造豬圈(第3頁)
紀永靈還想多說兩句,見紀老爺子根本沒有絲毫意動,只能作罷。
古代把廁所和豬圈修在一起,除了方便處理人類排洩物,更重要的是把人類排洩物和豬的排洩物混合發酵,用於土地肥料,能夠提高農業產量,是成千上百年流傳下來的糞便漚農家肥習慣。
紀永靈想起曾背過的孟子名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遵循先輩流傳下來的經驗技術進行耕作,是每個莊稼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對於農耕,小到家庭,大到國家,任何人都不敢出絲毫差錯,就怕耽誤農事。
因為,農耕時代農業技術經驗的總結,是先輩一點一滴,一步一步摸索而來。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先輩們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努力,走過了多少漫長歲月。
這些農業經驗知識和技能是祖祖輩輩在實際農業勞動生產中總結出來的,他們經過了幾千年歷史的傳承和沉澱,不斷被驗證,才會一代又一代傳授於後人。貿然改變的代價太大,沒有絲毫抗風險能力的古代,任何一個莊稼人都承受不起。
紀永靈想,上輩子國家經過幾十年才徹底消滅絛蟲病,她小的時候時不時還會聽到豆豬肉、米豬肉。而現今這個生產技術落後的年代,想要消滅絛蟲病難度只會更大。
可是,再大的困難都可以克服,再遠的路都需要人去走。
畢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嗎?
幫紀老爺子拉完糞土,紀滿川一根扁擔上挑著兩隻裝滿水的大木桶,一步一步穩紮地走進了院子。他將兩桶水倒入灶房的大水缸裡,抹把汗,又轉身去挑下一擔。
紀永靈忙抱著她娘和小妹的衣裳跟了上去,準備去河溝邊清洗。
“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是很多傳統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
然而黃土高原地區土層厚,受自然條件限制,即使在現代社會,有的地方都難以“鑿井而飲”,更何況開鑿技術落後的古代。所以牛家莊這裡是沒有自己挖鑿的水井,只有居住在地勢較低的山溝裡,才會打井喝水。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人都說,遇到要飯的,“寧舍一個饃,不給一碗水”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