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散人 作品
第28章 紀滿囤沒念過書的緣由(第2頁)
“那還不是因為你們沒有讓老二唸書!”
“當年的事你也是知道的,並不是不讓老二去唸書。”紀老爺子熄滅煙鍋子道。
慶州府人歷來崇尚讀書,重視教育和文化。
寧平縣當地有“耕讀傳家”的傳統,稍微有點條件的人家都要送男孩子去私塾識字唸書,並不為考科舉,而是這種對文化和學識的敬仰深刻入骨裡。
紀永靈前世聽專家解讀“耕讀傳家”,說這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家庭的理想,或者說是一種生活境界,也是一種對美好的嚮往。
耕是物質基礎,讀是精神追求。
直到她成為老紀家的紀永靈,她才深刻地感受到了西北人對這種精神追求的執著。
就像現在,即使是青黃不接要靠借糧過活的人家,不少人家裡牆上都掛著一幅字畫,即使有些字畫已經被煙火燻得發黃發黑,但是依然高高掛在會客的窯洞牆上。
“家中無字畫,必是俗人家。”這是流傳在當地的名言。
很多人家都會要求孩子“放下鋤頭,拿起筆頭”,沒有紙筆,那就一碗水、一方青磚,一有時間就練。
一幅書畫,不當吃不當喝,卻給這個時代的家庭提供了精神的食糧和文化的支撐。
不過這是高層次的解釋。
紀滿川私下說過,其實這種愛讀書的傳統是有其他根源的。
雖說寧平縣一帶人人都崇尚讀書習字,但是這畢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負擔起的,以前寧平縣大部分人家是不會送孩子去識字的。
有次府城來人招工,說是隻要十來歲不識字的娃娃,開的工錢很高,包括牛家莊在內的一些村裡人都搶著把娃娃送去,最後人家挑挑揀揀帶走四五十個。
一段時間過去了,村裡人沒見著娃娃回來,也沒工錢捎回來,就想去府城打探,結果才到縣裡,就聽說當時那些人是騙子,專騙十來歲的娃娃賣去草原給韃靼人做奴隸。
於是有人去縣裡告,縣太爺一看這些人拿出來的單子全部籤的是自願賣身,就把人勸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