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散人 作品
第212章 燒炭
收完麥子,很快就入了伏,伏裡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但是農民可沒有好穩歇息的資格,因為家家壯勞力要趁著天熱去犁地。
農諺雲:“伏天劃破皮,強於秋後犁幾型”,“伏裡草,棒打倒”,可見入伏後犁地的重要性。
慶州府一帶,人們會在麥收後把閒地(即麥茬地“休閒”一段時間,秋末再播種小麥)在伏裡天翻犁兩三遍,也叫“伏犁”,為的是曬土積墒。
這是一代又一代辛苦勞作的莊稼人積累下來的寶貴耕作經驗,為的是確保秋播小麥來年豐收。
不過三伏天犁地也是有講究的,話說,“頭伏耕地一碗油,二伏耕地半碗油,三伏耕地幹骨頭。”
雖然這陣子大傢伙在地裡連軸轉,但是農時不等人,無論如何都趁著頭伏天要把地犁好。
好在頭伏有十來天時間,不像收麥趕場那般緊急。紀老爺子嫌日頭太大,讓家裡女人娃娃都歇著,自己帶著紀滿慶和紀滿川天天紮根在地裡。
人力耕作的古代,大熱天犁地是難以想象的辛苦。
紀老爺子幾人在似火的烈日下來回穿梭,雖然汗珠濡溼了全身,但是他們絲毫不敢停歇,牽著騾子、扶著犁,一畝一畝地起壟翻地。
紀永靈想,難怪天下種地的農民,不分東西南北,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的職業是農民。
那是因為,他們的膚色都是一樣的黝黑,臉上的皺紋和褶子也都高度相似,這是日頭、土地賦予他們的統一妝容。
他們一生下來,雙腳就拴系在這片土地上,土地是他們生命的全部寄託,註定要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勞耕作一輩子。
所以,許多西北漢子就如同他們耕種的這片黃土地一樣,淳樸、堅韌、倔強、守拙而艱辛。
慶州府一帶的降水在秋季(農曆8~10月)相對較多,那時候家家的水窖就要趁機儲滿水,以備冬春季節使用。
紀永靈想著現在伏裡天天熱,剛好可以淘洗一下水窖,另外她還想再弄些活性炭出來,將喝的窖水淨化一下,這樣秋冬天吃水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