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日子照舊(第2頁)
這個時候的田賦分夏秋兩次徵收,夏季所徵夏稅,限當年七月納完;秋季所徵秋糧,限當年十一月交清。
因為北方主要作物是麥子,所以夏稅徵收之物以麥為主,稱為“本色”,其他地方也有折成布帛、棉花絨等其他東西征收的,稱“折色”。
紀老爺子看著自家還沒捨得吃一口的新糧,眼中有諸多不捨,但也沒有抗拒。誰都知道,歷朝歷代,無論皇上換了多少個,莊稼漢種地要交稅,這個理是亙古不變的。
紀滿川和紀滿慶早已準備好麻袋,他們兩人年輕力壯,很快就將麥子裝進了麻袋。
這個時候一畝地要繳納1鬥夏稅(1擔=100斤=10鬥,1鬥=10升),他們按自家的鬥裝好後,還要多備些麥子,以防徵糧小吏“大斗進,小鬥出”,忙乎半天,白跑一趟。
村裡人裝好糧之後,紛紛聚集在大槐樹下,準備一起拉著或者擔著去交稅。牛里正走在最前面,他大聲地吆喝著,提醒大家注意腳下,不要把架子車或者肩上的擔子滑到溝渠裡,灑落了糧食,到了地方要聽他指揮。
紀永靈計算了一下收成和納稅的比重,不由感嘆出聲:“這賦稅可真重啊。”
一旁的紀老爺子聽到後,搖搖頭,安慰她道:“娃娃呀,現如今都好滴很咧。縣太爺清明,除了朝廷要交的稅,沒有其他七七八八名目的稅,和以前比,算是好日子咧。
再說,咱這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些財主家的佃農,一畝地好時才收成一擔,地租就要交到四五斗,交完租子糧囤就空空的咧,甚至‘今日完租,明日乞貸’,才能過活下去。”
紀永靈點點頭,沒說話。
雖然她歷史學得不好,但是她也知道,在古代社會,沉重的稅賦是壓在農民頭上的大山。歷史書上說過,古代底層貧苦農民一輩子有著繳不完的稅,服不完的役,一生都在為統治階級忙碌著。
雖說送了糧,交了夏稅,但是大家都已經習慣收完糧就納稅的制度,所以日子並沒受太大影響,照舊繼續不慌不忙,慢悠悠地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