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散人 作品
第536章 試驗田產量
說好做麻繩的事,第二日,村裡人不約而同地提上砍刀去砍蓖麻稈,然後捆成捆,再完全浸泡到水裡進行漚麻。
漚麻不用怎麼照料,只要時不時過來看看水位下降後,蓖麻稈是不是露出了水面。
漚麻大約需要半個月,但一年到頭都有活的莊稼漢還歇不下來。
隨著秋風漸起,地裡的玉米也能掰了。
尤其是種在溝裡坡地向陽面的玉米,因為地勢低,更暖和一些,土壤也相對較幹,所以比塬上的玉米要早熟上幾日。
雖說如今另了家,但是其實除了吃住沒在一起之外,幹活收莊稼都還是和以前一樣。
在如今的村子裡生活就是這樣,單打獨鬥,沒人幫忙日子過得會很艱難。團結的村子、團結的家族往往都很興旺。
學堂裡也給娃娃們放了忙假,正好紀永靈的試驗田到了驗證收成的時候。她展臂一揮,把紀永寧幾個都給叫去試驗田幫忙掰玉米棒子。
他們到的時候,紀老爺子和紀老六已經在試驗田邊上來回轉悠了。
昨天紀老爺子聽說紀永靈的試驗田今日開始掰玉米,便一大早起來叫上紀老六過來幫忙。
兩個老人對硒肥能不能肥田的關注度甚至遠超紀永靈這個實驗員,兩人平時一有空就過來這裡轉悠,也會幫著拔拔草、捉捉蟲。
幾塊試驗田的面積不大,加上老的、小的人手多,一日的時間,幾個地塊的玉米棒子都掰回了家。
紀永靈本著實驗寧可失敗,沒有結果,也不願意糊弄自己的態度,把掰回來的玉米按編號不同分開放置。
她仔仔細細記錄好每個編號的地塊具體掰了多少根玉米棒子,又抽樣選取了一些玉米棒子,對每個地塊玉米棒子的平均重量和平均長度進行了計算,又稱了總重量。
如今玉米還沒有脫粒,每個地塊脫粒後的玉米淨產量尚不可知,但是經過對溼重進行對比,紀永靈得出了乙組試驗田的玉米產量最高,顆粒也最飽滿的結論。
也就是說,乙組的硒肥施肥量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