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真成班昭了
漢代太學始建於武帝時期,在董仲舒的提議下,於長安設立。
最初博士弟子加起來不過五十人之數,比例可謂萬里挑一,後來元帝在城南營建辟雍、明堂,規模才漸漸擴大。
而王允此番同意的方案,便是重建最初的太學。
沒辦法,當前朝廷手中大部分的人力都投入到修繕未央宮的工程中了,實在抽不出多餘的人手。
而且小班教學也有利於減少增設六藝的阻力,在察舉和上計這兩個取仕渠道中斷後,各個郎署都急需補充人手,就算這幾十個太學生全部入仕為郎,對於如今的朝廷而言也只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也因此,重開太學執行起來的效率非常高——長安內城已經擁擠不堪,出於因陋就簡的原則,便只拿出了幾間民房,當做教室和宿舍;招生工作也簡化到無以復加,反正也沒有各地州郡的舉薦,只需把跟過來的太學生和一些新任兩千石的蔭庇子弟招收即可。
原先雒陽太學那些年紀大的太學生要麼無力跟著朝廷搬遷,要麼早就回鄉避難,是以這批學生們的年紀都不大,連孫資都能算得上老學長了。
而蔡琰在家將信將疑地等了十幾天,終於等到了消息。
太常馬日磾正式將其徵召為博士,不過她這個博士前面暫時沒有冠上“五經”的頭銜,是專門教授六藝中的【樂】和【書】的。
畢竟,經學領域大佬如雲,就算是蔡邕的女兒,也不是隨便就能涉足。
這一日,她來到新的太學。
在眾人好奇的目光中,只見一個窈窕仕女走了進來,身後還跟著一個眼熟的高大琴童,足球隊的十幾人看到抱琴之人,更是面露驚喜之色。
兩人自然就是蔡琰和徐嘉樹。
此番,蔡琰要教授的乃是最拿手的七絃琴。
門外,蔡邕和馬日磾在旁聽,畢竟此事是兩人一手促成,肯定是要眼見為實的。
“怎麼不教授書法”,馬日磾看到這個情況,有些不安,“琴藝一道,若非伯喈你這等大家,恐怕難以服眾.”
他可是冒著風險徵召這位老友之女,若是蔡琰表現不好,太常府一個失察的罪名是跑不掉的。
更主要的是,書法是非常直觀的東西,好壞一見可知,而且城內不乏鍾繇之類的書法大家,有他們在,不愁沒人給蔡琰鼓吹造勢。
相反,琴藝這玩意兒就很主觀了。
所謂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同樣的曲子,有的人聽得淚流滿面,有的人只覺得聒噪難聽。
女子當老師已經是一件打破常規的事情,再選擇教授琴藝,更容易讓人質疑水平。
“翁叔不必擔心”,聽到這番有理有據的擔心,蔡邕卻顯得自信滿滿,“小女於琴藝一道上,天資勝我何止百倍!”
“此話當真”,馬日磾顯然不信。
蔡琰基本是在蔡邕避難期間長大的,他對這個世交之女只是有所耳聞,並沒有真的見過她的本事。
“我當初在吳會避禍時,小女才六歲”,蔡邕回憶道:“一晚,我在書房撫琴,突然絃斷,她在隔壁房就聽出斷的乃是第二根弦,我故意又弄斷了一根,她又聽出這次斷的乃是第四根。”
“.”
又見早慧小故事。
熟稔這一套的馬日磾只好面上點頭稱是,心裡的不安卻沒有稍弱一些。
教室中,徐嘉樹小心翼翼地把蔡邕寶貝的焦尾琴放在几案上——這玩意要是弄壞了,蔡老頭非跟他翻臉不可。
這是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於烈火中搶救出的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這張七絃琴,聲音極為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
只有這麼一個女兒,他自然是全力支持,壓箱底的寶貝都拿了出來。
除了蔡老頭之外,全力支持的還有徐嘉樹,難得休沐的日子,就被蔡琰抓了壯丁。
明面上的理由是她搬不動這張焦尾琴,需要一個琴童,可自己心裡清楚,她就是慫了!
畢竟是第一次站上講臺,難免需要一個人在身邊壯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