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兵制(第2頁)

 

“啪!”

 

樹枝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斷成兩截。

 

“一根木頭容易被折斷”,桓階語重心長地,像是在傳授什麼世間真理,“但是很多根木頭就不一樣了!”

 

他拾起一捧樹枝交給柯木智,“現在試試看!”

 

“啪!”

 

柯木智不明所以地折斷了這些樹枝,“小桓郎官,很多根木頭怎麼了”

 

“沒什麼”,桓階擺擺手,催促道:“走快點走快點,我們還要去下一家.”

 

也不知道子茂是怎麼教的,但凡懂事一點的人,這時候就該裝作折不斷的樣子嘛!

 

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一家一家丈量田產的過程中,桓階發現,哪怕是這個稍大的種落,每家也都有數量不少的耕地。

 

這些年天災人禍不斷,尤其是黃巾之亂後,人少地多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趨勢,可是他之前都在長沙、雒陽和長安這種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為官,感受並沒有很直觀。

 

直到在這裡親眼見到了羌人家庭的耕地,才驚覺,原來【缺人】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這個發現隨後在晚上的小會上被提了出來。

 

“我覺得既然這麼缺人”,桓階提議道:“眼下農忙,上次運來的那些農具可以發給這些羌人先用著,秋天再用稅收還。”

 

“是個好提議”,徐嘉樹點點頭,“還有沒有別的發現”

 

“徵兵也可以開始了”,還在養傷的甘寧開口道:“我們兩個現在手底下的人加起來還沒呂玲琦那個女子多。”

 

現在的情況是,第一屯和第二屯依然是純粹的漢人組成,新收編的一百羌人武士全部隸屬於第三屯。

 

“這麼說,你很不服氣咯”,呂大小姐針鋒相對,“有本事單挑!”

 

“興霸有傷在身,不要做這些無謂的事情”,徐嘉樹趕緊出來當和事佬,“興霸說的有道理,只是怎麼徵兵還需要商議。”

 

兩漢兵役制度幾經變遷,總的來說,強盛的時期,習慣徵兵和募兵並用,而到了自耕農基礎極大破壞,徵兵制度難以為繼的當下,則是募兵制更為流行,所謂各家豪強都有的私兵部曲,就是自己出錢募來的。

 

說到三國時代的徵兵制度,最有名的當然就是曹操採納棗祗的建議施行的“屯田制”。

 

屯田有民屯和軍屯兩種。

 

民屯每五十人為一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而且民屯直接歸軍隊管理,不隸屬地方郡縣,收成與國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屯田農民不得隨便離開屯田。

 

軍屯以士兵屯田,六十人為一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

 

這其實並不算新鮮事物,早在西漢時期,漢文帝就用罪犯、奴婢和招募農民的手段戍邊屯田;漢武帝時期,更是調發大批戍卒屯田西域,藉此加強大漢對這些地方的掌控能力。

 

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在戰亂或者新徵服地區這種不能憑藉地方政府組織生產和徵收賦稅的情況下,屯田用強制手段將【人】與【地】綁定在了一起,把大量流離失所的難民和無主荒地直接掌握在手裡。

 

但是這一套在薄落谷好像不太適用

 

大夥都是自耕農,愁的是人手和農具不足的問題,之所以沒有擴大農業生產,單純只是能力不夠而已。

 

這種情況下,分地毫無意義——他們顯然已經在耕種著能力範圍內最大的面積了。

 

“發錢不行”,作為大管家,桓階率先開口,“抄沒的那幾個羌人大家族也沒什麼錢,而且羌人對錢的認同並不高。”

 

分地不行,發錢也不行

 

“那我們發農具”,徐嘉樹試探性地提議道:“谷地內好像還挺缺農具的”

 

“或許有用,可是這樣一來,他們少了一個壯勞力,不一定能完全補償損失。”,桓階想了想,說道:“除非再給頭牛!”

 

“哪有這麼多牛啊”,徐嘉樹哀嘆了一聲,“要不你把我當成牛吧”

 

省略掉漫長的辯論和商議,最終出爐的方案稍微有一些複雜。

 

從軍的人,首先會獨立成戶,分到屬於自己的額外土地,並且薄落軍會提供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