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詞 作品

第189章 以沉默,以眼淚

第189章 以沉默,以眼淚

 

不出意料地,任命盧植為新任冀州牧的提議在朝堂上得到了一致通過。

 

外朝諸公你一言我一語,幾乎要當場彈冠相慶,紛紛表示還是人家王司徒有水平,這麼快就拿出了一個完美的人選,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雖然所有人心裡都清楚朝廷的真實目的是摘桃子,但至少在明面上,撤換州牧的理由依然十分冠冕堂皇——青州黃巾肆虐,威脅到冀州的安全,天子憂心百姓的安危才不得不另選賢能。

 

而說到賢能,盧植自然是當仁不讓的選擇。

 

早在當初平定黃巾之亂的時候,他便是負責北方戰線的主將,鎮壓由張角本人親自率領的冀州黃巾主力。所以正經論起來,盧植對冀州當地的世族高門是有過大恩的,想要獲得他們的支持並不困難。

 

除了軍事上專業對口之外,盧子幹早年也有過好幾任太守的履歷,治理民政的成績有口皆碑,所謂“植深達政宜,務存清靜,弘大體而已”。

 

就是搞第三產業,盧植也一點都不虛,作為海內大儒,師承名家馬融,門下弟子眾多,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還參與過《東觀漢記》的修訂。

 

《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即便用最高的標準去衡量,盧植依然是當之無愧的士人楷模!

 

眼下除了這種等級的大佬之外,其他人也確實沒有資格去冀州火中取栗,和那袁本初碰一碰。

 

面對眾人的吹捧,王允面上笑得一團和氣,心中卻是頗為不屑——這些尸位素餐之輩,只要這差事不落到他們自己頭上,誰去都能說出個一三五來。

 

嗯,也不想想他王司徒帶頭投靠董氏,跟著他的能是什麼有骨氣的人

 

考慮到當初董卓欲行廢立之時,盧植曾站出來抗辯,兩邊算是有些過節,董旻很有可能不同意讓他復出,所以儘管大將軍府的原話是讓外朝自己商議人選,王允依然不忘把結果送去過目一番。

 

人家給你面子,你也得心裡有數,不能蹬鼻子上臉,如此才能長久。

 

而且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王允的一種試探。

 

簡單來說,他想試探現在的董氏比起以前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轉變——若是連一個與董卓發生過口頭爭論的盧植都容不下,恐怕也很難想象他們以後會老老實實地按照規矩辦事。

 

董仲穎生前橫行一世,留給繼任者的卻多是負面資產。揹著這麼沉重的包袱,且不論關東諸侯的態度,便是想要順利融入長安朝廷,他們都必須與董卓做出明確的切割才行,這個道理,想必李儒不會不懂。

 

“竟然是盧子幹!”

 

看到外朝商議出的人選,李儒揉了揉眉心,開始陷入糾結之中。

 

推出已經退隱許久的盧植,就表明外朝的野心比自己想象中要大得多——他們竟然真的存著從袁紹手中搶下冀州的想法。

 

如果是盧植的話,還真有那麼一絲可能做到.

 

暫且假設盧植成功奪下冀州,那麼清流士人立刻就會崛起一位實力派領袖,而且在冀州盧植與幽州劉虞彼此呼應配合之下,整個河北四州都將穩如泰山!

 

這樣一來,毫不誇張地說,原本已經一盤死棋的漢室,瞬間就活過來了!

 

若是到時候盧植和劉虞兵合一處,西進關中勤王,即便已經身為外戚,等待董氏的,也大概率會是一場徹底的清算

 

李儒拿起毛筆,懸在竹簡上,卻是不知道該如何批註。

 

以上種種畢竟建立在盧植取得完全勝利的前提上,可是轉念一想,與坐視袁紹這等人物崛起比起來,擔心這些好像又顯得杞人憂天。

 

畢竟有了朝廷的任命,盧植不一定能奪下冀州,但肯定能給袁紹帶來不小的麻煩。

 

思來想去,李儒還是同意了外朝的提議,不過有一些細節要稍作修改。

 

他要往使節團裡塞一個人。

 

為了摘到冀州這顆桃子,朝廷內的各方都沒有耽誤時間,撤換州牧的奏疏很快交由天子批准,然後在臺閣中迅速走完流程。

 

不過幾個時辰的功夫,冀州法理上的最高軍政長官就從鄴城的韓馥變成了還在上谷隱居的盧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