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娃 作品
第六章 塔甸子(第3頁)
三天後,木排終於到了塔甸子。
此地在唐朝時,是渤海國的屬地。
在江邊的高山上,有一座石塔,名為靈光塔,就是渤海國時期留下的,所以那山,也被稱為塔山。
塔山下面,以前是一大片草甸子,故而被命名為塔甸。
這裡在清初時,歸興京府管轄,後清朝統治者為了保護龍興之地,將長白山地區化為封禁區,不許尋常百姓進入。
當然,這種封禁政策,並不能徹底阻止關內百姓進入。
早在咸豐、同治年間,就有山東的民眾在此地落戶生根,從事伐木、採參、打獵等活動。
同時,鴨綠江南岸的高麗民眾,也會越江而來,朝往暮歸,春來冬去,開墾田地。
時間長了,這裡便聚集了不少人家,形成集鎮。
光緒四年,由於人口逐漸增多,清政府為了開發邊疆保衛邊防,在當地設立了撫民局,歸通化管轄。
木排停靠在江灣岸邊,還不等繫好了傻繩呢,各家客店、飯館子的掌櫃,就帶著夥計圍上來了。
“爺們兒,來我家吧,好酒好菜備著,小母雞、開江魚,管夠兒造,還有小桃紅陪著吃菜喝酒。”
“來我家,來我家,要啥有啥,俺能說動老齊家的媳婦,那娘們兒長的可水靈呢。”
懂行的人都明白,不管是小桃紅,還是老齊家媳婦,都是“靠人的”。
這也是東北木幫、排幫的另一種風俗,“季節婚”“時令婚”。
東北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女人少。木把們沒房沒地,居無定所,屬於是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兒,所以極少能娶上媳婦。即便是有媳婦的,也在山東老家,遠水解不了近渴。
男人嘛,總歸有需求的。木把手裡又有錢,尤其是山場子掐套、水場子靠岸的時候,總要找地方去消遣享受一番。
因此,當地集鎮的買賣鋪號,甚至一些原住戶,也都把主意打到了木把頭上。
花臺、笑果自不必說,更多的是“靠人的”、“半掩門”、“海臺子”等等,也有“拉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