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娃 作品

第一百零四章 大主顧(第2頁)

    這苗參從蘆頭到鬚子,足有一尺半長,而且形體靈動,最粗的地方比男人的拇指還要粗不少。

    於掌櫃是行家,只掃一眼,大概就看出來,這苗參,最低也有二兩半。

    於掌櫃也有挺長時間沒見著大貨了,冷不丁瞧見這麼好的參,難免有些激動。

    於掌櫃起身,來到近前,仔仔細細的打量這苗參。

    “好,真不錯,這一看就是正宗的長白山野山參啊,好東西。”

    於掌櫃是行家,一眼就能辨認參的真偽。

    “不知道,這苗參,二位要價幾何啊?”

    於掌櫃在心裡,已經給這參定了個大概的價錢,但是具體多少錢成交,還得看賣主的意思。

    人參,自三千五百多年前,有甲骨文時便有記載,後來又入了張仲景、李時珍等歷代醫藥大家的藥方與著作。

    但真正成為昂貴的醫藥保健品,是在清朝。

    因為清朝的滿洲人,世代生息繁衍於白山黑水之間,生存環境嚴酷惡劣,對健康和壽命損害極大。

    而最好的生存補品,就是這生長在寒冷的長白密林之下,富含黑鈣性質的腐殖土於火山灰混雜土壤中的人參。

    滿清入關後,將食用長白山人參的習俗,帶入了京城和中原大地。

    尤其是滿清皇室,更是視長白山人參為延年益壽的寶貝補品,歷代皇帝后妃,都有食用人參的習慣。

    清朝皇家極其推崇長白山野山參,作為皇家進貢品,價格自然不菲。

    由於清廷皇家和社會的大量需求,導致了長白山人參被瘋狂採挖,資源銳減,價格也不斷上漲。

    康熙年間,一兩人參的價格大約十兩白銀。

    等到乾隆年間,一兩參就能賣到三十二兩白銀了。

    等到道光後期,一兩參價值一百多兩白銀。

    而且,人參的價格,不僅僅體現在重量上,須、蘆、皮、紋、體,都是影響野山參價格的因素。

    如果五形俱美,分量又足,這苗人參的價值,就會翻倍增長。

    曲紹揚拿出來這苗參,用戥子一稱,二兩九錢,而且五形俱美,最低價,也得四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