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狼木 作品

第16章 諾真水之戰,六千唐軍完勝薛延陀三萬大軍(第2頁)

 臨行前他上奏太宗:“臣蒙受厚恩,當了部落長官,情願子孫萬代永做一條忠犬,替國家看護北疆。但是如果遭到薛延陀侵犯,懇請您能讓我退回長城以內!”太宗批准了他的請求。

 【02】夷男誤判,野戰無敵的唐軍

 四月初一,朝廷頒佈詔書通告全國,計劃明年二月份到泰山封禪。

 五月份,有彗星出現在太微星。太史令薛頤奏告此事不吉,不可到泰山封禪;起居郎褚遂良也勸諫太宗,天象不吉應暫緩封禪。

 當時的君王非常相信天象徵兆,太宗也不例外,隨即下詔取消明年的封禪計劃。

 本來封不封禪是大唐內部的事,與遠在萬里之遙的薛延陀無關,但當時過於遲緩的信息傳遞速度卻讓薛延陀對形勢產生了嚴重誤判。

 七個多月以後,也就是十一月份左右,真珠可汗這才收到明年二月份組織封禪的聖旨。

 他非常開心,召集群臣說:“天子要到泰山封禪,境內大軍必會隨同護駕,屆時邊防守備定然鬆懈。我們趁機消滅阿史那思摩,還不易如反掌!”

 於是真珠可汗讓兒子大度設做統帥,發動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等部落,動員了二十餘萬大軍,浩浩蕩蕩穿越漠南,屯駐於白道川(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接著又佔據善陽嶺(古山名,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西南),向剛從內地搬遷而至的阿史那思摩發起猛攻。

 此時的突厥早已不復當年之勇,阿史那思摩無力抵禦,遂按當初與太宗的約定,率眾退入長城,據守朔州(唐時朔郡,治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並遣使向長安告急。

 十一月十六日,太宗詔令兵部尚書李世積統兵六萬,從正面迎擊薛延陀;右屯衛大將軍張士貴自雲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縣東北)出兵,策應主力作戰。

 營州都督(治柳城,今遼寧朝陽)張儉率所部騎兵及奚、契丹等部落威逼薛延陀東境;涼州都督(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東)李襲譽率所部襲擾薛延陀西境。

 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預備隊,屯駐於靈武待機(寧夏銀川靈武縣)。

 眾將接到詔令即將出徵,太宗向他們面授機宜,告誡說:“薛延陀自恃強盛,穿越沙漠一路向南,持續行軍數千裡,已然人困馬乏。用兵要旨在於捕捉利用戰機,形勢好時,速戰速決;形勢不好,抓緊撤離。”

 “薛延陀沒有趁阿史那思摩不備將其擊潰,在阿史那思摩退守朔州後又不抓緊離開,可見其必敗無疑。”

 “我已命令阿史那思摩焚燬附近草場,薛延陀糧草即將耗盡,野外又一無所獲。據斥候偵知,他們的馬匹因無草可吃,把周圍樹皮都快啃光了。”

 “你們應當與阿史那思摩互為聲援,先別急著打,待他們撤軍時再奮起反擊,必可一戰而勝。”

 十二月十二日,養精蓄銳的唐軍在諾真水(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境內)向薛延陀發起總攻。

 薛延陀的作戰方式在草原民族中略顯奇葩,他們曾依靠步兵,打敗了西突厥的沙缽羅可汗與阿史那社爾兩員驍將,自認為步兵優勢大於騎兵,便放棄了遊牧民族擅長的騎兵作戰,讓士卒改練步戰。

 交戰時,他們把五人編為一組,一人負責照看馬匹,四人負責結隊作戰,一旦取勝再騎馬追擊。

 這一天,大度設率領三萬部眾來到長城腳下。看到綿延不絕的長城上竟無一人防守,便派人登上長城,得意的衝著內地方向大聲謾罵。

 正當他們指手劃腳罵的起勁時,突然看見遠方地平線上塵埃漫天,原來是李世積帶領唐軍殺到。驚恐交集的大度設立即向北逃竄,李世積精選麾下六千精銳窮追不捨。

 大度設接連跑了數天仍未甩掉唐軍,到達諾真水時發現唐軍兵力單薄,便停下腳步掉頭迎戰,其陣形橫亙十餘里。

 李世積讓突厥打頭陣,突厥不敵向後撤離,薛延陀乘勝進擊,遇到唐軍阻擊。薛延陀萬箭齊發,唐軍戰馬死傷無數。

 李世積臨危不亂,命令全軍將士下馬,手執長矛大盾,迅速組成巨大方陣,迎著箭雨向薛延陀陣地挺進。兩軍很快碰撞到了一處,薛延陀近些年雖苦練步戰,但讓一個慣於縱馬馳騁的遊牧民族,在地面上與刀耕火種的農耕民族搏殺,無異於棄長用短。

 在武器裝備、團隊配合與陣形變化均遠遠落後大唐府兵的情況下,薛延陀很快處於劣勢。人數佔優的他們只懂的小隊形配合,根本沒見識過這種百人以上的大陣。在唐軍步調一致的密集陣形衝擊下,他們像一群任人宰割的烏合之眾,戰不多時就被殺得毫無還手之力。

 與此同時,唐軍副統帥薛萬徹也沒閒著,帶領千餘騎兵迂迴到薛延陀陣地側後方,搶走了他們集中存放於此的戰馬。沒了馬匹的薛延陀步兵喪失了繼續打下去的勇氣,徹底土崩瓦解。在唐軍無情碾壓下,三千餘人被殺,五萬多人當了俘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大度設帶領殘部狼狽逃走,跑到漠北時天降大雪,又凍死了一大半。二十餘萬士卒,返回時僅剩四五萬人。

 十二月,太宗召見薛延陀派駐長安的使者,對他說:“我當初下詔,讓你們和突厥以大漠為界,膽敢互相侵犯,我就發兵征討。你們自不量力,越過沙漠進攻突厥。李世積不過帶領數千騎兵,你們就已如此狼狽!回去告訴你家可汗,今後在利害面前一定要好好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