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叛逆太子李承乾,發生在貞觀年間的奪嫡之爭(下)(第3頁)
太宗猛然起身,流著淚說:“我做不到。”扭頭步入後宮。
李泰擔心太宗改立李治,警告李治說:“你與李元昌交往密切,李元昌犯下謀逆大罪,難道你一點都不擔心嗎!”
言下之意就是你老實點,否則連你一起做掉!
年僅15歲的李治憂心忡忡,惶恐難安。太宗見他這副模樣很奇怪,問了多次,李治才如實相告。太宗恍然大悟,開始後悔說出讓李泰當太子的話。
太宗到關押李承乾的地方看他,責斥他屢教不改。李承乾抬頭看著他的父親,幽幽的說:“兒臣當初已是太子,還會有什麼想法。只因受到李泰逼迫,這才與朝臣商議保全地位的辦法,結果受到別奸人教唆,鑄成大錯。您如果讓李泰做太子,恰恰是落入他的算計。”
太宗聽了李承乾的話,想起被賜死的李佑、李元昌,內心百感交集、痛苦萬分。
他在宮中單獨召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積、褚遂良,語氣沉痛的對他們說:“我的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竟然為了爭奪權力做出這樣的事,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說完竟一頭撞倒在床上。
長孫無忌等人從沒見過英明果決的太宗這個樣子,慌忙扶起太宗,太宗抽出佩刀想要自刎,被褚遂良一把奪過,遞給了站在後面的李治。長孫無忌等人苦勸良久,太宗才平緩下來,嘆惜著說:“我準備立晉王為太子。”
長孫無忌立即回答:“臣奉旨!有敢持異議者,臣代陛下殺了他。”
太宗對李治說:“你舅舅已經答應你了,你應好好拜謝他。”
接著,太宗詢問長孫無忌:“你們既已經同意我的想法,不知外面的人會怎麼看?”
眾人齊聲回答:“晉王仁孝,天下歸心已久,請陛下徵求百官意見,如有不贊成的,是臣等有負陛下。”
於是太宗召集六品以上官員,對他們說:“承乾悖逆,李泰也很兇險,都不可立為太子。朕想從其他兒子中選擇,讓誰當比較合適,請你們開誠佈公的推薦。”
眾人歡呼著一致舉薦晉王,太宗看到這種情況,愁雲密佈的臉上總算露出了一絲笑容。
當天,李泰率百餘隨從抵達永安門,皇上讓衛士擋住他的隨從,引導李泰進入肅章門,幽禁於皇宮北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四月初七,詔令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太宗如釋重負的對侍臣說:“我要立了李泰,那就等於宣示後世,太子之位可以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從今天起,承乾失道謀反、李泰覬覦皇儲這件事就算過去了,留給子孫當做處事的鏡鑑。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李泰做太子,承乾和李治都會遭遇不測;而李治當太子,一定會善待他的兩位兄長。”
【07】可憐天下父母心
立儲大事解決後,太宗的健康狀況大不如前。為了鞏固李治地位,讓尚未成年的李治早些進入角色,擔負起駕馭大唐帝國的責任,太宗於四月初十頒佈詔書:
“令長孫無忌為太子少師,房玄齡為太子太傅,蕭瑀為太子太保,李世積為太子詹事。左衛大將軍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衛率,前詹事于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太子府賓客。”
從這套超級豪華的班底,可以看出太宗的良苦用心。他幾乎將朝中所有能臣、大員全都調配給了李治。
一次,李世積身患疾病,醫生開具的藥引是“人的鬍鬚灰”,太宗當即剪下自己鬍鬚交給醫生和藥。
用現代的眼光看,這一行為好像並沒什麼特殊,但在當時卻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說。
李世積感動的熱淚盈眶,跪在地上叩首答謝,以致腦門都磕出了血。太宗扶起他說:“我這是為了社稷,又不是為了你,你何必如此!”
還有一次,李世積陪著皇上宴飲,太宗面色從容的對他說:“朕在群臣中尋找可以託付後事的人,感覺沒人比你更合適。你當年可以不虧欠李密,現在又怎會辜負朕呢!”
李世積流淚道謝,咬破指頭髮下血誓,竟致喝得酩酊大醉,太宗脫下皇袍蓋在他身上。
太宗這番恩情讓李世積銘刻於心,終其一生都在為大唐賣力打拼,並協助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坐穩了江山,成為與李靖齊名的大唐軍神。
五月十五日,太子李治奏報太宗:“李承乾、李泰僅帶有一套隨身衣物,且飲食不能適口,幽禁之苦實在可憐,請您酌情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太宗當即允准。
閏六月初四,皇上對侍臣說:“朕自從立了太子,遇到事情就會親自教他。見他吃飯,朕會說‘你要知道種莊稼的艱難,就能經常有飯吃。’見他乘馬,朕會說‘你要善待馬匹,不要耗盡它的力氣,就能經常騎乘。’見他坐船,朕會說‘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百姓是水,君王如舟。’見他在樹下休息,朕會說‘木材接受準繩才能正直,人君從諫如流就能聖明。’”
愛子之情,溢於言表!
九月份,太宗下旨將李承乾遷往黔州(重慶市彭水縣),李泰遷往均州(湖北丹江口)。
太宗說:“父子之情出自天性,朕今天與李泰離別,內心也很難受!然而朕是天下主人,若使百姓得以安寧,私情也可割捨。李泰的確是難得的人才,朕寵愛他這是你們知道的。但是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拋卻私情。讓他到外面居住,也是為了保全他。”
至此,發生在貞觀年間的奪嫡事件,在太宗正確處置下,以不流血的方式收場,避免了兄弟相殘的悲劇發生。
貞觀十八年(644年)十二月初二,體弱多病又遭逢大難的李承乾病故於黔州,享年25歲。太宗為他輟朝一日,按國公待遇安葬了他。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十一月,前魏王李泰在均州病故,享年32歲。
從這次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太宗雖然英明神武,但在教育兒子方面,特別是在對待太子李承乾和齊王李佑上是失敗的,至少是不成功的。太宗為他們選派的屬官盡是些急功近利之徒,一味求全責備,動輒彈劾舉報,讓處於青春叛逆期的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犯下悖逆大罪!
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憐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