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狼木 作品

第118章 風雨飄搖中的權力交接(第2頁)

 馬承倩覺得禮物太薄,竟然當著李寶臣一眾將士的面,把這些細絹扔了出去,還說了許多不中聽的話,弄的李寶臣老臉通紅無比尷尬。

 要知道李寶臣當年也算號人物,做過安祿山養子,曾率十八名騎兵突襲太原,眾目睽睽之下劫走了太原尹。就是這麼一位百戰宿將,愣是被一個小宦官搞得下不來臺,可想而知宦官在當時囂張到了什麼程度。

 導致閹人當權的原因很簡單,皇帝還是小孩子時就成長於深宮,由閹人貼身照顧,自然有份親近感在內。上位後,相較朝堂上自以為是的文臣和飛揚跋扈的武將,還是貌似奴顏卑微的閹人好使喚。

 【03】內憂重重之文官窩裡鬥

 文人相輕,自古至今概莫能外。大唐時期,入仕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門蔭;二是科舉。

 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到了唐朝雖已沒落,但特權思想在整個社會仍具有強大生命力。

 初唐時期,百廢俱興吏治清明,大家都團結在皇帝周圍拼搏進取,基本不存在弄權和黨爭的可能。太平日子過得久了,第一代領導人慢慢老去,權貴集團不斷產生,官二代、官三代甚至官n代,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官場上的普遍現象。

 科舉制起於隋文帝,唐朝全盤接收並在制度和程序上做了規範。這項制度絕對是偉大創舉,怎麼高抬都不為過,因為它給了寒門階層一個可以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使唯才是舉在現實中成為可能。

 俗話講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兩種不同的准入渠道勢必產生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肅宗、代宗時期,朝廷官員主要精力還都放在恢復安史之亂後的各項秩序上,黨爭尚沒有充分的時間去醞釀,但苗頭已開始顯現。

 宰相元載起於寒門,窮的在史書中連出生年月都沒有記載。玄宗天寶元年(742年)高中進士,成了大唐最基層的縣尉,之後在官場一路熬煎滾打,終於在寶應元年(762年)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大唐宰相,修成人臣正果,整個過程歷時二十年!

 從他的成長履歷看,簡直就是一部暗黑創業史。

 他揣摩上意,吹拍權閹,表裡不一,笑裡藏刀。他從至暗中走來,洞悉種種權謀,一旦掌權勢必加倍償還。

 他才華橫溢,能力出眾,精通民情吏治,能夠把任何一個崗位的工作做好,但這出眾的能力與才華在沒有德行操守護航的前提下,終將蛻變成危害他人的巨大能量。

 他牢牢把持用人大權,想當官必須走他的路子,客觀看他也確實起用了一批能臣,但即便是這些能臣,讓他看重的也必須是先進入他的圈子,唯他馬首是瞻。

 他杜塞言路睚眥必報,大曆六年(771年),一個叫李少良的官員說了他幾句壞話,他知道後立即羅織罪名,將這名官員公然杖殺於府堂之上,從此再沒人敢非議於他。

 俗話講不作不會死,他的種種囂張行徑最終惹來代宗不滿,於大曆十二年(777年)三月將他逮捕,連同其妻王氏以及三個兒子均被處死。

 抄家時,僅胡椒就抄出800石(約為20噸)。代宗大怒之下,於同年五月下令挖開他家祖墳,拆毀了他在長安以及東都洛陽的府第。元載一眾黨徒,也或流或殺,弄了個樹倒猢猻散。

 元載雖死,但他作為大唐寒門宰相的代表,卻激勵了一茬茬如他一樣寒苦的讀書人,沿著他的奮鬥軌跡,沿襲他的處事方法出仕做官,為晚唐時期文官之間的朋黨相爭埋下伏筆。

 【04】內憂重重之野蠻生長的藩鎮

 藩鎮也稱方鎮,其設計者是大發明家唐玄宗,初衷是保疆拓土。

 當時的大唐疆域極為遼闊,約有1800萬平方公里,是現在的近兩倍。靠州、縣二級行政區劃,由中央直管數百個州,確實力不從心。於是在全國設置了15個臨時行政機構“道”,由朝廷委派中央官員兼任道的長官。同時,為有效管理分佈於邊境的突厥、回鶻、鐵勒、室韋、契丹、靺鞨等諸多民族,穩控邊防,給一線指揮員以臨機指揮權,天寶年間又沿邊防設置了十個藩鎮(相當於現在的戰區),每個藩鎮根據其戰役方向情況,編配固定員額軍隊。

 剛開始,朝廷控制力強,藩鎮節度使升降任命完全聽決於中央。節度使作為轄區最高軍事長官,對轄區內軍事事務負全責,可以根據作戰需要在轄區內籌措糧草物資,組織防務建設。這種設置,極大發揮了節度使主觀能動性,在拓展和鞏固邊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晚年的玄宗貪圖安逸,放鬆了對藩鎮的監管,致使安祿山悄然做大,引發了導致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邊防藩鎮在吐蕃、回紇的現實威脅下無法撤銷。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大唐只能在內地也設置藩鎮,並編配相應員額軍隊用以平衡和牽制邊防藩鎮。

 到了代宗時,全國已形成了藩鎮、州、縣三級行政區劃,藩鎮節度使(地盤小的藩鎮為觀察使)取代了臨時的“道”,成了地方軍政一把抓的大員。

 當然,那時的多數藩鎮還是比較聽令於中央的,能夠按時繳納貢賦,參與由國家統一組織的諸如防秋、平叛等軍事行動。但也有些實力較強的藩鎮,因歷史原因經常和朝廷鬧點小矛盾,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時,出現抗旨不遵甚至起兵叛亂的忤逆行為。代宗時期,比較典型的刺兒頭藩鎮當屬河朔三鎮、平盧淄青和山南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