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愜山慘敗,四王並立(第3頁)
於是命令所部直接向朱滔陣營發起衝擊,朔方軍都是打仗不要命的主,雙方交戰沒多久就陣斬范陽軍一千餘人,打的范陽軍陣形崩潰無法再重新聚攏,只得捨棄營帳向後退卻。
李懷光在遠處騎馬扶轡悠閒觀望,見此情形不由面露喜色!
朔方軍一鼓作氣沖垮朱滔陣營,直接奔入范陽軍大帳,士兵們爭著搶奪營內物資。這大概是朔方軍的光榮傳統,一旦敗敵,敵方所屬財物全歸己有。可您搶就搶吧,倒是放出幾個警戒哨啊!沒有,人家王牌朔方軍就是這麼牛,仗還沒打完先悶頭髮大財。
趁著朔方軍毫無設防之際,對面成德軍主帥王武俊突然帶領兩千契丹鐵騎橫刺裡呼嘯著衝擊而至,一下就將朔方軍截成兩段。專心搶劫的朔方軍一觸即潰,後面的朱滔也調轉隊形掩殺而至,朔方軍大敗。
由於他們剛剛進駐,對周邊地形不太熟悉,被范陽、恆冀兩軍攆鴨子似得趕到了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永濟渠裡,淹死、射死在河裡的不計其數,屍體堆積如山把渠水都阻斷了。馬燧、李抱真無力迴天,只得收拾殘兵退回營壘。
當晚,朱滔連夜在永濟渠上修堰築壩,想把河水引入黃河的一條故道,用以斷絕官兵後路。
第二天,等到唐軍發現,水深已達三尺有餘,根本無法徒涉。
唐軍徹底慌了神,連忙派出使者央求朱滔,請他看在同朝為臣的份上放各節度使迴歸並奏明天子,將河北事務全權交由朱司徒處理。
朱滔眼見目的達到,準備答應。王武俊卻認為此舉不妥,既然已經開幹,索性把事幹到底,全殲了朝廷主力拉倒,你現在裝好人把他們放了,等將來他們緩過神不還得打我們!無奈朱滔不聽,兩人意見不一,只得拖延不前。
一個多月後,河水消退,馬燧等率諸道兵馬狼狽涉水而歸,在魏縣(河北魏縣)安下大營,王武俊由此深恨朱滔!
數天後,朱滔等也引軍在魏縣東南紮營,與官兵隔水相望。
此次愜山之役與年初的洹水之戰相隔不到三個月,結果卻大相徑庭。
洹水之戰,藩鎮團隊由田悅、李惟嶽和李納組成,這三人中田悅年齡最大,也不過三十多一點,李惟嶽和李納還都是二十左右的毛頭小夥。從經歷看,只有田悅跟著他伯父田承嗣打過幾年仗。
而朝廷這邊無論是馬燧、李晟還是李抱真,都是四五十歲左右的中年大叔,且均為久經沙場的宿將,以成熟進擊幼稚,朝廷團隊完勝。
愜山之役,藩鎮團隊中李惟嶽被殺,新增了朱滔、王武俊兩人,這兩人論戰功和資歷雖仍遜於“李李馬”組合,但比起李惟嶽卻強大太多。加之從心態上看,藩鎮團隊必須玩命否則一定玩完,而朝廷團隊卻是打勝了更好、打敗了也無所謂,兩種態度導致實力上的此消彼長,藩鎮團隊完勝也就不足以為奇了。
這次勝利,給河南戰場的李納也打了一針強心劑!
消停了三個多月的他,在魏博配合下,又一次向宋州(商丘睢陽區)發起進攻,雖然無功而返卻總算出了口惡氣,以實際行動向對面的宣武軍證明,我們還能打!
德宗得知愜山戰敗的消息再次作出調整,命令李希烈為平盧淄青兗鄆登萊齊州節度使,負責討伐李納;命令馬燧為魏博澶相節度使,繼續討伐田悅;加封李懷光同平章事。
德宗終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把李希烈這個魔鬼釋放出來!
田悅感激朱滔援救之恩,與王武俊共同商議擁立朱滔為帝,他們以臣禮事之。朱滔沒同意,可能是自感實力不夠、機會未到吧。
形勢發展到了這一步,擺在他們面前的主要問題是下步怎麼辦,如何解決師出無名,如何保持隊伍的純潔穩定,不能總是戴著逆臣的帽子和朝廷乾耗,必須拿出個章程和規劃!
於是,范陽、恆冀、魏博、淄青四個幕府參謀聯合制定出了一個方案,那就是以現有地盤為依託,分建四國、各自稱王,互為盟約、違約共伐。
朱滔等審閱後都很認可,方案順利通過。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
當天,四王在朱滔營中組織了隆重的封王儀式,由朱滔為代表,祭告上天接受王位。
儀式中四國代表聯合推薦朱滔擔任盟主,稱孤;其他三王稱寡人,百官名稱也都仿照朝廷重新命名!
危機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