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涇原兵變,由一口飯引發的驚天動盪(第2頁)
時任翰林學士、年方二十九歲的陸贄實在看不下去,呈奏了一封萬言書,痛斥這些行為,並提出了挽救時局的看法。
陸贄是中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政論家和文學家,後來還做了德宗的宰相。他的奏疏多用排偶句,極具文采且條理精密,讀起來抑揚頓挫。
司馬光非常尊崇陸贄的文筆與思想,在其所著《資治通鑑》中,但凡遇到陸贄所上奏疏基本都是全文轉載,這也使我們後人得以一暏名家風範!
這封奏疏是陸贄入仕後有史可查的第一篇政論,主要闡明瞭五個觀點:
第一,打敗敵人,在於用之得人;而馭人的要害,又在於權柄在手。如果將領沒有選對,兵眾雖廣不足為恃;如果失掉權柄,將領雖強也難以駕馭。將領不能指揮部眾,國家無法操控將領,不僅白白耗費錢財、無法平定叛亂,而且存有引火自焚的風險!
第二,如今在兩河、淮西起兵造反的統帥,不過四五個元兇而已,他們中間恐怕也難免有人是受到欺矇不得已而為,更何況其餘部眾,都是受到脅迫才走上與朝廷對抗的錯誤道路。假若知道另有他途可以保全性命,誰還願意繼續為惡!
第三,民為邦之本,財是民之心。勞民傷財則百姓受損,百姓受損則邦本難安。如果朝廷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總在旁枝末葉上做文章,那麼看似能挽救一時的政策,將來定會演變成災禍肇啟的緣由。
第四,王者蓄威以昭德,偏廢則危;居重以馭輕,倒持則悖。太宗當年設置府兵八百餘所,關中地區就有五百餘所,佔了總數一半以上,舉天下府兵都趕不上關中精銳,居重馭輕的意圖非常明顯。而今,關中兵員相繼東出作戰,朝廷守備力量空虛,關輔地區徵發民力過於苛毒,宮苑之內又防禦不周,一旦賊臣藉機生事作亂,外敵乘虛進犯邊境,勢必引來滔天之禍!
第五,叛亂之初,朝臣們大多認為只要出兵征討,自會不戰而平,士兵出境最多不過一個季度,預計動用的兵力很少,所需經費也不多,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誰知兵連禍結,變故難測,戰火燃起始終無法平息,大出當初預料。
往日作亂一方的幾員邊將,如李正己、李寶臣、梁崇義、田悅,朝廷認為只要除去他們就會天下太平;往日獲得信任的節帥,如朱滔、李希烈,朝廷認為只要重用兩人就可消除禍亂。誰想到李正己死了,李納繼任;李寶臣死了,李惟嶽繼任;平定了梁崇義,李希烈反了;誅殺了李惟嶽,朱滔又心存貳心。
當初的四名罪魁禍首,已經亡故三人,直至現在叛亂未曾衰減。當初信任的兩人,如今已全部叛變,誰又敢保證今後會不會又有他人作亂!
可見國家的安危在於權勢,治事的成敗在於用人!倘若局勢安穩,即便是異域外族也可同心;如果形勢危急,縱使同舟共濟也能成為仇敵!
建議從河朔抽回李晟統領的神策軍,讓各節度使的子弟到長安駐守。明令涇州、隴州、邠州等地加強戒備,保境安民;再罷免京城以及周邊郊縣的稅間架、除陌錢,則人心不搖,邦本自固!
這封奏疏指出了當前的施政缺失,又結合實際提出了可行性很強的意見,可惜德宗並未採納!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面對同樣一個抉擇,在結果未知的情況下讓同樣的人去選擇,即便讓他重複一千次,也還是隻會有一個相同的結果。為什麼呢?本性使然!性格真的會決定命運!
八月份,噩耗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