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混亂的藩鎮(1)宣武軍驚變(第2頁)
“臣聽說他生於滑州,熱衷於搞老鄉觀念、團團夥夥那一套。宣武軍中與他親近的不過三千左右,其他士卒早已心懷怨憤。這一偏執行徑,足已證明他實非將才。這種人一旦讓他得志勢必驕橫傲慢,將來恐怕不是背叛就是喪師辱國。”
“像他這樣靠著要挾朝廷獲得官位,不會對朝廷恭順。陛下礙於形勢被迫授予官位,也不是出自本心。君臣之間勢必互相猜疑,與其到了事態嚴重時再去制止,不如在尚未萌芽時予以拒絕。”
“治國之道,在於弘揚正義。若讓將士忠於君王,先使他們學會服從。藩鎮節帥專制一方,加罪一人何愁找不到理由。如果殺害主將就可以接替帥位,長此以往誰都會暗存歹念。任憑此風蔓延,非但助長叛亂,也開啟了謀逆的禍端。”
“如今他剛剛趕走劉士寧,因為事情發生突然,各州刺史固然不是他的同謀,汴州將士也未必都與他同心。陛下只需從文武群臣中挑選一人,將其任命為宣武節度使,同時慰勞宣武將士,褒獎劉士寧平定亂局的功勞,將其另授官職外調他地。李萬榮縱然不服,又能有什麼作為!陛下按臣所說去做,如果發生任何過失,臣願意接受罪責!”
陸贄的長篇大論沒有打動德宗,他依舊固執的讓通王李諶遙領宣武節度使,任命李萬榮為宣武留後。
陸贄分析的非常準確,李萬榮雖然奪得了帥位,但無論能力還是威望都不足以服眾,上任沒多久就發生了兵變。
宣武軍有三百親兵,原為劉玄佐護衛,戰鬥力很強,且極為囂張。李萬榮討厭他們,打發他們到長安以西參與防秋。親兵們滿腹怨氣,在大將韓惟清、張彥琳的蠱惑下攻向李萬榮,被李萬榮擊敗。
親兵們在汴州城內搶掠一番,潰散逃亡。韓惟清逃奔鄭州,張彥琳逃奔洛陽。
李萬榮展開報復,瘋狂屠殺數千人,全是參與叛亂親兵的家屬。有幾個士卒在鬧市高喊:“今晚有大軍到,城池一定會被攻破。”李萬榮收斬了他們,向德宗奏報是劉士寧所為。德宗信以為真,將閒居長安的劉士寧調往郴州。
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李萬榮罹患中風,昏迷不醒。
護軍中尉霍仙鳴推薦宣武押牙劉沐軍政雙優,可委以重任。
霍仙鳴、竇文場都是德宗最為寵信的宦官。別看德宗心胸狹窄視眼短淺,猜忌這個懷疑那個,但對身邊宦官與佞臣卻從來都是言聽計從!
六月二十二日,德宗詔令劉沐為行軍司馬,準備讓他在李萬榮死後繼任。
簡要說明一下,德宗擔心藩鎮鬧事,不願在節度使還活著時予以更換。為了保證權力的順利交接,他親自選人擔任藩鎮行軍司馬,作為節帥的後備人選。因此但凡能做到行軍司馬,就相當於是下任節帥。
李萬榮的兒子李廼在宣武軍擔任兵馬使,執掌宣武兵權。六月二十五日這天他集結眾將,責備將領李湛、仇婁說、張丕工作不盡心,準備將他們打發到外縣。恰好朝廷使者第五守進抵達汴州,宣讀了劉沐的任職命令。
十多名士卒在底下喊道:“兵馬使這麼勤勞,朝廷卻不予褒獎。劉沐是幹什麼吃的,怎麼能當行軍司馬!”
一時間群情激憤,大有爆發之勢。劉沐怕了,佯裝中風倒地,讓人抬出隊伍。
又有士卒喊道:“倉官劉叔何貪汙。”
話音剛落,士卒們一擁而上,將劉叔何亂刀砍死。
憤怒的士卒還想砍殺第五守進,被劉沐勸阻。
都虞侯鄧惟恭與李萬榮是同鄉,平時關係非常親近,李廼也把他當長輩看。鄧惟恭穩住李廼,與監軍俱文珍密謀,設計將李廼抓獲押送長安問罪。
德宗見劉沐無法服眾,便讓宰相、東都留守董晉兼任宣武節主度使,把李萬榮調整為太子少保,將李廼貶為虔州司馬。命令剛下,李萬榮病故離世。
鄧惟恭趕走了李廼,將兵權握在手中,自認為理應由他取代李萬榮繼位,沒有派人去迎董晉。
董晉接到詔令,僅帶十餘名家僕前往赴任。抵達鄭州,無人迎候。鄭州官員勸董晉暫時留下以觀後變,有個從汴州回來的官員勸告董晉千萬不要進入汴州,以免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