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國子監(第3頁)

 閔悉也不願意收回:“我們願意花錢,那是我們喜歡趙兄的字。若是你把錢還我們,倒成了我們佔趙兄的便宜了。”

 “實則是趙某想與二位仁兄交個朋友,這兩幅字就送給二位了,銀子你們務必收回去。”趙士楨說。

 閔悉見他說得誠懇,便道:“不如這樣,趙兄想與我們交朋友,那就請我們吃頓飯吧。”

 趙士楨眼睛一亮:“好!那就去雲祥酒樓吧。”

 “好!”

 於是三人從書肆出來,直奔雲祥酒樓。趙士楨上了他們的馬車,在車上閒聊起來,才知道趙士楨原來比他們都小,今年二十五歲,他入京讀書已有數年,屢考鄉試不中。年歲已長,正在愁出路問題。

 國子監在明朝是個很特殊的部門,相當於以前的太學,在這裡讀書的有會試落第的舉人,叫舉監;有各地選拔的優秀秀才,叫貢監;還有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叫廕監;還有交了錢給地方官府,官府推薦來讀書的秀才,叫例監。

 除了舉監可以直接參加會試,另外三種都需要參加鄉試,好處就是外地的監生都可以在京參加鄉試,不必還鄉。

 國子監在明初的時候鼎盛過,為朝廷輸送過不少人才。監生如果會試不中,是可以直接授官的,有點類似於舉人授官,雖然都不是什麼高官,但總歸是能夠就業的。因此還是個不錯的去處。

 但到後來,隨著進士和舉人的數量越來越多,加上國子監學生的構成比較複雜,魚龍混雜,國子監的監生名聲越來越不好,能授官的機會也越來越小。因此真想靠讀書出人頭地的,都不願意把子弟送到國子監去讀書。像陶家這些子弟,就沒去國子監上學。

 趙士楨沒說自己是什麼監,但肯定不是舉監,迄今還沒考中舉人。他覺得年紀大了,是留在京城繼續讀書等待機會,還是回鄉去,還有點沒拿定主意。

 他們交情不算深,趙士楨也沒說自己的難處。只在自己的話題上點到為止,然後就把話題轉移到了雲祥酒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