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三國
哇,聽起來你正在構思一個關於穿越的故事呢!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精彩的時期,充滿了英雄、謀略和戰爭。如果你想要創作一個故事,我可以幫你提供一些背景信息,或者一起構思情節。不過,記得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哦,現實中我們是無法穿越時空的。需要我幫你構思故事的某個部分嗎?
如果蕭處楠和時間穿越到了三國時期,他們與這些歷史人物的互動可能會非常有趣和富有挑戰性。以下是一些建議:
1. **瞭解文化和禮儀**:首先,他們需要了解當時的文化和禮儀,以便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三國時期的禮儀和現代大不相同,瞭解這些可以幫助他們避免冒犯重要的人物。
2. **學習語言**:雖然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標準,但三國時期的語言可能有所不同。他們需要學習當時的語言,以便與當地人交流。
3. **觀察和學習**:他們應該觀察這些歷史人物的行為和決策,學習他們的智慧和策略。
4. **建立信任**:與這些歷史人物建立信任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可以通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提供有價值的建議來贏得信任。
5. **謹慎行事**:由於他們對歷史的影響可能會改變未來的走向,他們需要謹慎行事,避免做出可能引起重大歷史變動的行為。
6. **利用現代知識**: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現代知識來幫助這些歷史人物,比如在醫學、農業、工程等領域提供建議。
7. **保持低調**:在三國時期,政治鬥爭非常激烈,他們應該儘量保持低調,避免捲入不必要的紛爭。
8. **尋找盟友**:他們可以尋找一些有共同目標的盟友,比如諸葛亮,他們可以提供一些現代的策略和知識來幫助他。
9. **尊重歷史**:儘管他們可能會想要改變某些歷史事件的結果,但他們應該尊重歷史的發展,避免做出可能對歷史產生負面影響的改變。
10. **尋找回家的方法**:最後,他們需要尋找回到現代的方法,無論是通過科學實驗還是尋找傳說中的神秘力量。
記住,這些都是虛構的設想,實際上我們無法穿越時空。但這樣的想象可以激發創造力,為創作故事提供靈感。
如果蕭處楠和時間穿越到三國時期,為了避免被當作間諜或刺客,他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 **融入當地社會**:儘快學習和模仿當地的語言、服飾和行為習慣,以減少引起懷疑的可能性。
2. **獲取身份**:嘗試獲取一個合理的身份,比如商人、學者或手藝人,這樣他們就可以在社會中有一個正當的角色。
3. **避免敏感話題**:不要談論未來的知識或現代的事物,這可能會引起懷疑。
4. **保持低調**:避免在公共場合展示異常的知識和技能,這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5. **建立信譽**:通過幫助當地人解決問題或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來建立良好的聲譽。
6. **結交朋友**:與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建立友誼,這樣他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得到保護。
7. **避免政治**:三國時期政治鬥爭激烈,他們應該儘量避免參與政治活動。
8. **學習自衛**:學習一些基本的自衛技巧,以防萬一需要保護自己。
9. **瞭解法律和習俗**:瞭解當地的法律和習俗,避免無意中觸犯法律。
10. **保持警惕**:始終保持警惕,注意周圍環境和可能的威脅。
11. **準備應急計劃**:制定一個應急計劃,以防萬一他們被懷疑或追捕。
12. **尋找同伴**:如果可能的話,找到其他穿越者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應對可能的困難。
13. **利用智慧**: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識,巧妙地避開危險。
14. **保持冷靜**: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冷靜,不要因為恐慌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通過這些措施,蕭處楠和時間可以儘可能地避免被當作間諜或刺客,安全地在三國時期生存下去。
如果蕭處楠和時間穿越到了三國時期,為了避免被當作異端或巫師,他們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1. **瞭解並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他們應該學習當時的宗教教義和儀式,避免發表與主流宗教信仰相悖的言論。
2. **避免展示未知的或超自然的能力**:在那個時代,任何超出常規的能力和知識都可能被視為巫術或邪惡的力量。
6. **避免參與政治和軍事活動**:三國時期政治鬥爭激烈,他們應該儘量避免參與這些活動,以免被捲入其中。
7. **尋求當地有影響力的人物保護**:如果可能,他們可以尋求當地有影響力的人物,如官員或宗教領袖的保護。
8. **瞭解法律和習俗**:瞭解當時的法律和習俗,避免觸犯法律或習俗。
通過上述措施,蕭處楠和時間可以降低在三國時期被當作異端或巫師的風險。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也是一個動盪和戰火連綿不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各個國家的統治者和知識分子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理念。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和文化狀況,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宗教和思想領域,三國時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宗教領袖和思想家:
1. **嵇康**:三國時期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2. **張角**:太平道的創立者,自稱大賢良師,以符水咒說為人治病,廣收門徒,創立了太平道。他領導的黃巾起義是三國時期的重大事件之一。
3.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是魏晉時期的著名玄學家,對《老子》和《周易》有深入的研究和註解,提出了“以無為本”的哲學思想。
4. **支謙**:三國時期著名的佛教翻譯家,他翻譯了多部佛教經典,對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5. **康僧會**:三國時期著名的佛教翻譯家和傳播者,他翻譯了《六度集經》等佛教經典,對江南佛教的傳播有重要影響。
這些宗教領袖和思想家不僅在當時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而且他們的思想和教義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效地整合市場反饋和同行評議的結果,為現代政府和社會的人才選拔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據。
【注:摘自百度百科: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時期。包括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虎豹騎
關於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部隊,《三國演義》裡幾乎沒有提及,倒是《三國志》裡有所記載。首先虎豹騎的統領歷來都是曹氏將領,比如曹純、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將領,虎豹騎歷來由曹氏將領統帥,由此可見其重要。《三國志·魏書》注:“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其精銳可見一斑。
西涼鐵騎
西涼鐵騎即涼州鐵騎,並非某一支軍隊的特稱,而是涼州地區所出精銳部隊的統稱。《三國演義》記載中的西涼鐵騎。東漢末年其代表勢力分為兩支,一支是董卓,董卓死後由部將李傕率領,其中張濟、張繡、賈詡、段煨、牛輔、徐榮、董越、郭汜、呂布等均是出自這一派。另一支是馬騰、韓遂,後馬超繼任西涼軍首領。
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東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命名為“白馬義從”。
陷陣營
陷陣營是東漢末期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八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全軍僅有八百餘人,個個驍勇善戰,裝備配製精良。呂布逃出長安包括一干將領,才百餘騎兵。加上後勤軍工補給問題,能讓呂布放手高順籌備精練鎧甲,陷陣營組建時間最早應是呂布佔據濮陽時期。《三國志》原文並沒提到陷陣營,而是後來南朝宋的裴松之給《三國志》註解時引用《英雄記》的內容,對其評價頗高。
曹魏國號來源於曹操所建的魏王國。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公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86]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87]
蜀漢政權自稱“漢”,不稱“蜀”。《三國志》陳壽開始正式用“蜀”代稱劉備建立的“漢”國,以與建都長安的西漢王朝以及建都洛陽的東漢王朝區別。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詔策曰: “惟君體資文武,明叡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獉,參伊、周之巨勳。” [85]劉禪在詔策中說諸葛亮將建特殊的功勞在“季漢”,“季漢”上承“西漢”“東漢”,即指“漢”政權。除皇帝在詔書策令中自稱“漢”外,大臣也多言之。《魏志》中記載多稱為“蜀”,以地名貶稱,醜化敵國。後人評價多采用魏國的方法,即稱“漢”為“蜀漢”,採取地域加國號的方法,部分反映蜀漢政權國號是“漢”。 [84]
魏黃初二年(221年),曹丕稱帝后,孫權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八月,曹丕賜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 [89]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 [88]
魏文帝曹丕
漢昭烈帝劉備
吳大帝孫權
黃巾起義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 [3] [32-33]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卻又賦稅繁重,人民“寒不敢衣,飢不敢食。民有斯厄,而莫之恤” [83]。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起義,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 [7]。從此也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佈各地。隨著各地山賊土匪陸續出現,漢朝的中央軍精疲力竭 [8]。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
188年漢靈帝採納劉焉的建議,將負責監察各郡的刺史賦予兼有地方軍政權力,以加強對各郡的控管,並且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由劉姓宗室或重臣擔任 [9]。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為一級行政區,雖有利於鎮壓各地叛亂,但當朝廷發生內亂後,掌握地方權力的州牧及刺史紛紛割據一方,不再受朝廷節制。例如益州牧劉焉割據巴蜀,藉由五斗米道首領張魯佔領漢中,切斷與朝廷的關係。東漢為解決黃巾之亂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斷衰弱下,反而開啟群雄割據的局面。
中平六年 [63](189年),漢靈帝駕崩, [55]戚宦之爭又起。宦官蹇碩等意圖殺害外戚大將軍何進,改立太子劉辯弟陳留王劉協。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又與袁紹等士大夫企圖去除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幷州丁原帶兵增援。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3]
群雄割據
曹操 [16]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不再理會東漢中央政權的號令,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原董卓部下張濟因軍中缺糧,途徑荊州南陽掠奪,在攻打穰城時戰死。其軍隊由侄子張繡繼承後,反被荊州牧劉表安置在宛城,聯手抵禦曹操。
黃巾起義時,孫堅率一千五百餘人隨朱儁到中原鎮壓黃巾,後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在洛陽意外得到玉璽。隸屬於袁術。在奉命進攻荊州刺史劉表之時,在峴山被劉表部下黃祖射殺。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統領部眾,約於興平元年(194年)向袁術獻玉璽後借三千兵馬離開袁術,帶領孫堅舊部開始向江東發展,得周瑜等人相助,於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逐劉繇,降王朗,殺許貢。196年獻帝遷許都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最後孫策獨領江東,與劉表對峙,並等待時機北上中原。199年,孫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勳,吞併其部,並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孫策出遊打獵,被許貢門客刺殺。孫策死,其弟孫權統眾霸江東。
官渡之戰
194年,益州牧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馬騰、韓遂等人則於涼州、雍州一帶各自發展勢力。公孫瓚擊敗劉虞後雄踞幽州,最後被袁紹滅亡。東遷的呂布先是奪取曹操的兗州,被擊敗後先附劉備,接著奪其領地徐州,最後被曹操於下邳抓獲處死。劉備繼任病故的陶謙成為徐州牧,但先後因呂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紹,後又逃到汝南試圖建立勢力。
此時期各勢力中成績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韓馥的冀州,繼而打敗田楷、臧洪、公孫瓚等人,掌握青、冀、幽、並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四處征戰,收編黃巾軍餘部男女老少約十萬人,擇其精銳組成了著名的“青州軍”,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曹操憑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奉立東逃的獻帝於許昌後,藉由朝廷名義來討伐各地群雄;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接受許攸的建議,曹操親自率兵火燒袁紹的軍糧,以少勝多,擊敗了河北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曹操又通過幾年時間,消滅了袁紹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的勢力。在白狼山之戰中,派遣大將張遼率領先鋒部隊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隨後又平定遼東,最終統一了北方。
隨著曹操對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製的施行,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力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睢陽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
三分之勢
赤壁之戰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興平元年(194年 [67]),劉焉死,子劉璋繼任。劉焉、劉璋相繼鎮壓了當地豪強的反抗。建安十二年(207年 [70]),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
曹操統一北方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率大軍南下徵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寄身荊州的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擊敗,逃至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臣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共抗曹軍,周瑜以火攻之計大破曹操 [41],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曹操被迫退回北方。
赤壁之戰後曹軍退回北方後,於建安十六年 [60](211年)擊破關中馬超、韓遂等部 [4],又命夏侯淵西征,消滅了韓遂、宋建等割據勢力,將涼州納入“魏”的勢力範圍之內,統一北方,促使三國鼎立形成。孫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後,曹操軍屢攻濡須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此後曹操數次南下,孫權亦曾數次北上,雙方均未獲得大的進展。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邀請劉備率部進入益州,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逐步佔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
建安十九年(214年), 曹操稱魏公,十月漢獻帝與伏後密謀除曹操,事洩,曹操誅殺眾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稱魏王,建都於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自稱漢中王。曹操大軍前來欲奪回漢中,不成,於是從漢中退向長安。 [5-6]
孫劉交惡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210年,孫權吞併交趾士夑,取得東南半壁。211年,徙治秣陵,次年(212年 [72]),改秣陵為建業。劉備也乘勢佔據荊州五郡,成功逼降荊南四郡;周瑜奪取荊州重要戰略要地南郡 [10] [42]。
夷陵之戰
劉備大將關羽北攻樊,呂蒙上疏孫權說:“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呂蒙遂假稱病重,孫權也明令召呂蒙回建業治病。關羽信以為真,把留在江陵、公安的軍隊調出一部分赴襄陽。孫權得到消息,即令呂蒙進兵。呂蒙到尋陽(今江西九江)把精兵埋伏在船倉裡,偽裝商人船隻,晝夜兼行,遂到南郡。士仁、麋芳不戰而降。關羽戰士家屬,盡在江陵,呂蒙都好生款待,問所不足,疾病給醫藥,飢寒賜衣糧。關羽聽得江陵被孫權偷襲,從前線撤回。將士聽到家中平安,生活很好,都不願跟關羽打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至漳鄉(今湖北荊門西),被孫權軍隊擒獲,殺死,孫權取得荊州。 [47]孫權佔領荊州六郡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限制了蜀漢出峽發展。
三國鼎立
劉備 [56]
黃初元年 [64](220年)正月,曹操死,同年十月,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建元黃初,史稱“曹魏”。因為漢朝滅亡,三國時代也就從此正式開始。
章武元年 [65](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於成都稱帝為大漢皇帝,國號“漢”,建元章武,史稱“蜀漢”。 [46]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殺關羽之仇,在稱帝后不久,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221年 [69],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駕崩於白帝城。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之後不久,在諸葛亮、孫權的努力下,蜀漢和東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
孫權於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後又遷都建業,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蜀漢北伐
劉備病死後,劉禪繼位為帝,諸葛亮輔佐劉禪,此時蜀漢國內處境十分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225年,諸葛亮南征,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南中。當年秋天,諸葛亮打敗孟獲,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
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北伐,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功。234年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北伐停頓。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258年以後,宦官黃皓等人擅權,政治腐敗。蜀漢大將姜維繼續北伐,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屢次勞而無功。
司馬氏趁時立功,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於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下進攻蜀漢,魏蜀兩軍發生拉鋸戰,鍾會帶領的魏軍主力部隊被姜維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領兵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假裝投降,欲借鍾會之手復興漢室,然而最終計策失敗,鄧艾、鍾會、姜維盡皆被殺,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蜀漢滅亡。
蜀漢傳二帝,國祚共四十三年。
司馬篡魏
魏帝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臺中三狗” [73]及李勝、畢軌等人,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建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之叛,使遼東重新歸入魏版圖。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大權,史稱高平陵事變。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鎮壓了起自淮南的王凌、毋丘儉、諸葛誕等人軍事叛亂和其他曹氏忠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對曹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東吳變亂
吳大帝孫權 [57]
東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氏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東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後,東吳日趨衰弱,而曹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逐步強大。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篡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東吳政權暫時得以延續。
三分歸一
晉武帝司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