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兩晉(第3頁)

 北魏時期的政治和經濟改革除了均田制和立三長之制外,還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 **官吏俸祿制**:為了澄清吏治並鞏固統治,孝文帝實施了官吏俸祿制,規定官員按季領取俸祿,並嚴禁貪汙。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

 2. **租調製**:與均田制相適應,孝文帝推行了新的租調製,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增加了國家收入。

 3. **遷都洛陽**:為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孝文帝將國都從平城遷至洛陽,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4. **改革官制**:孝文帝對官制進行了改革,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將鮮卑貴族定為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5. **漢化政策**: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包括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等,促進了民族融合。

 6. **尊崇孔子**: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修建孔廟祭孔,給予孔子後裔土地與銀錢,以示尊崇。

 7. **整頓吏治**:孝文帝對官員的選拔和考核進行了整頓,嚴格了任職的履歷和門第要求,年度考核優秀者越階進品,下等者則貶官受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8. **軍事改革**:孝文帝建立了新的軍事組織,將軍隊與農民結合起來,實行兵農合一制度,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和農業生產效率。

 這些改革措施不僅促進了北魏時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還為後來的隋唐統一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兩晉時期的手工業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官府手工業**:官府手工業是兩晉時期手工業的主要部分,生產規模大,產品種類多,工藝水平高。官府手工業主要由無償勞動的工匠、官奴婢、徒隸和戰俘構成,尤其是女工。官府手工業分中央及地方兩級,各設有專職機構主管。官府手工業的重點包括冶鐵、絲織、製鹽、造船和釀酒等。

 2. **冶鐵業**:冶鐵是兩晉時期官府手工業的重點,主要生產兵器以及民用的農具和日用鐵器。中央政府所在地設有“東冶”、“西冶”,規模大,技術水平高。

 3. **絲織業**:絲織業是官府手工業的另一項主要部門,北朝官府絲織業在京城設置大型作坊,並在產絲地或絲織業發達地區設作坊生產絲織品。南朝絲織業雖不及北方發達,但也有官府絲織作坊。

 4. **製鹽業**:製鹽業為官府所控制,產品成為政府專賣品。

 5. **造船業**:造船業是南朝的重要官府手工業之一,官府造船業規模宏大,技術先進,能建造大型船隻和戰艦。

 6. **釀酒業**:官府設有釀酒作坊,酒曾列入政府專賣商品。

 7. **民間手工業**:由於市場經濟萎縮,民間手工業缺乏發展的條件,各業多呈停滯不前狀態,唯絲織業保持一定的發展勢頭。北方絲織業發達地區的生產技術傳統得以保持,北魏統一北方後,採取積極扶持絲織業的政策。

 8. **其他手工業**:包括服飾、制車、食品加工等,雖有私營作坊,但規模有限,對市場經濟影響不大。

 兩晉時期的手工業發展總體上是緩慢的,並且發展不平衡。官府手工業由於戰爭需要大量武器而發展較快,而民間手工業則因戰爭影響和手工業政策的制約而發展緩慢。

 兩晉時期民間手工業的發展狀況和特點如下:

 1. **發展緩慢**:由於長時間的戰爭和市場凋零,商品流通受阻,民間手工業生產隨戰局及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發展緩慢,有時甚至出現倒退狀態。

 2. **絲織業相對發展**:儘管民間手工業整體發展緩慢,但絲織業卻仍保持一定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北方原本絲織業發達的地區,生產技術傳統得以保持。

 3. **釀酒業**:在北魏時期,民間釀酒業也較為興盛,如洛陽大市之西有“退酤”、“治觴”二里,裡內之人以釀酒為業,表明當時洛陽民間釀酒業之盛。

 4. **自給自足**:民間手工業多處於自給自足狀態,由於市場經濟萎縮,民間手工業缺乏發展的條件,各業多呈停滯不前現象。

 5. **私營作坊**:儘管存在私營作坊,但規模有限,對市場經濟影響不大,與官府手工業相比,民間手工業的發展較為有限。

 6. **技術傳承**:在一些技術領域,如絲織和釀酒,傳統技術和工藝得以傳承和發展,即使在戰亂的背景下也保持了一定的活力。

 7. **政策影響**:北魏統一北方後,對絲織業採取積極扶持的政策,為恢復和發展絲織業創造了條件。

 總的來說,兩晉時期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受到了戰亂和市場經濟萎縮的嚴重影響,但某些行業如絲織和釀酒業仍有一定的發展。

 兩晉時期的商業發展呈現出一些獨特的特點和趨勢:

 1. **商業活動範圍的緊縮**:由於官府手工業生產領域的擴大,官府所需商品多能自給自足,導致民間工匠需為官府作坊服役,影響了社會商品生產和商業活動的範圍。

 2. **畸形發展的商業**:西晉時期,商業活動主要迎合統治階級對奢侈品的需求,呈現出畸形發展的狀態。

 3. **南北商業發展的不平衡**:南方由於相對安定的環境和水運便利,商業活動比北方更為繁榮。南方的商業中心如建康(今南京)、江陵(今荊州)等城市商業活動興盛,而北方則因戰亂頻繁,商業發展較為遲緩。

 4. **草市的興起**:南朝時期,城市郊區出現了非正規的集市場所,稱為“草市”,反映了城鄉商業交往的頻繁和商品經濟的滲透。

 5. **對外貿易的發展**:東晉南朝時期,海上對外貿易較為發達,廣州、交州(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與大秦(羅馬帝國)、波斯、印度等國家有貿易往來。

 6. **貨幣制度的紊亂**:兩晉時期,貨幣制度混亂,影響了商業經濟的正常發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7. **商業與政治的緊密聯繫**:北魏孝文帝時期,商業與政治聯繫緊密,商業活動受政治影響較大。

 8. **商業稅收成為政府收入來源**:東晉南朝時期,商業稅收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這些特點反映了兩晉時期商業發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南北之間商業活動的不平衡性。

 兩晉時期的貨幣制度紊亂對商業經濟產生了顯著影響:

 1. **通貨緊縮**:兩晉時期,政府長期不鑄造新貨幣,導致貨幣流通量嚴重不足,出現了通貨緊縮現象。這種緊縮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商品價格上升,商業交易變得困難。

 2. **貨幣質量下降**:由於缺乏有效的貨幣管理政策,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質量參差不齊,私鑄貨幣盛行,導致貨幣貶值,進一步加劇了商業交易的不穩定。

 3. **以物易物**:由於貨幣制度的不穩定,許多交易不得不迴歸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狀態,這無疑增加了交易的複雜性和成本,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4. **商業活動受限**:貨幣的不穩定直接影響了商業活動的規模和範圍。商人和消費者在面對不穩定的貨幣價值時,往往會減少交易,導致商業活動萎縮。

 5. **社會經濟結構影響**:貨幣制度的紊亂不僅影響了商業,還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由於貨幣價值的不確定性,人們更傾向於囤積物資而非進行投資或消費,這導致了經濟的進一步衰退。

 6. **地區間經濟差異**:由於不同地區貨幣流通狀況的差異,導致了地區間經濟交流的障礙,影響了商品和資本的流動,加劇了地區間經濟的不平衡。

 7. **社會階層矛盾**:貨幣制度的不穩定還加劇了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由於貨幣貶值,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普通百姓的生活則變得更加困難,這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和動盪。

 總的來說,兩晉時期的貨幣制度紊亂對商業經濟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不僅侷限於經濟領域,還波及到了社會的其他方面。

 【注:摘自百度百科:

 晉朝(266年—4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開始掌握魏國政權 [7]。265年十二月 [88](266年2月)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即西晉。280年,西晉滅東吳,完成統一。西晉經歷八王之亂後,元氣大傷,加速了崩潰。 [86]313年,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被匈奴人滅亡。而內遷少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大量百姓與世族南渡。317年,皇族司馬睿和過江的世家大族,建立起僑寓的東晉政權。 [87]北方是由五胡建立的十六國。東晉曾多次北伐中原。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東晉以少勝多,得到暫時鞏固。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1-2]

 西晉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佔有蜀漢、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兩晉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 [3]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礎。 [4]晉朝時期的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相比較三國時期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晉朝時期北方南遷的大量漢人將生產力與先進技術帶入江南,進一步開發了江南地區。晉朝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有新的發展。兩晉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文化開創、衝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地位被打破,文化及科技出現革新。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邊疆民族的草原文化與晉朝的中華文化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晉朝君主

 共15個詞條38.3萬閱讀

 司馬炎

 在位時間:公元265—290年

 司馬衷

 在位時間:公元290—306年

 司馬熾

 在位時間:公元307—313年

 司馬鄴

 在位時間:公元314—316年

 晉朝重大歷史事件

 共13個詞條4.3萬閱讀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

 東漢末年,曹魏、蜀漢、孫吳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公元249年曹魏太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朝政,從此曹魏大權逐漸落於司馬氏之手。公元263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發動三路大軍滅蜀,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即晉武帝迫使曹魏禪讓稱帝,定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司馬炎於公元279年發動晉滅吳之戰,至此西晉完成了華夏一統。西晉末年流民起義是晉元康六年(296年)至建興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晉王朝的起義戰爭。流民起義爆發的社會根源是代表世族地主利益的政權,豪強大族在前此鎮壓黃巾起義的血泊中和由於他們彼此的撕殺火併,加強了權勢;而廣大農民則多淪為隸屬於他們的“客”和“部曲”;或者被強制地束縛在國家的土地上。在這場浩浩蕩蕩的流民起義中,各地流民起義雖然沒有走上聯合的道路,但各支起義隊伍頑強奮戰,沉重地打擊了西晉的腐朽統治,加速了其滅亡過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蘇峻、祖約之亂

 蘇峻、祖約之亂,又稱蘇峻之亂,是東晉成帝年間發生的一次大規模叛亂,爆發於咸和二年(327年),由歷陽內史蘇峻發起,聯結鎮西將軍祖約以討伐庾亮為名起兵進攻建康。於次年攻破建康執掌朝政,庾亮則與江州刺史溫嶠推舉徵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建立討伐軍反抗蘇峻,同時三吳地區亦有義兵起兵。亂事於咸和四年(329年)隨蘇峻於前一年戰死和餘眾陸續被消滅而結束。蘇峻、祖約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統流民之帥。

 王敦之亂

 王敦之亂,又稱王敦之叛,是東晉初年發生的一場動亂,爆發於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結束於晉明帝太寧二年(324年)。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權臣王敦所發動,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並擊敗朝廷軍隊。後自任丞相,誅殺周顗等人,並在武昌遙控朝廷。晉元帝死後,明帝繼位,王敦意圖奪位,但明帝已準備反擊王敦。同時王敦亦患病,面對明帝的討伐,只得由兄長王含與部下將領錢鳳等領軍與朝廷軍隊作戰,但最終失敗。王敦亦在戰事期間病逝。

 王與馬,共天下

 “王與馬,共天下”是說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敵,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琅琊(今山東省臨沂市)的王氏家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王導主內,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主外,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 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曆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正月初一王導上朝時,成帝都要起立相迎。“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歷史含意,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背景。

 中國歷史時期及朝代

 共25個詞條352.7萬閱讀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中文名

 晉朝

 外文名

 the tsin dynasty

 別 名

 晉、司馬晉、兩晉

 時間範圍

 266年2月 至 420年

 首 都

 洛陽、建康

 主要城市

 長安、冀州、幷州、青州、揚州等

 貨 幣

 圓形方孔錢

 人口數量

 3500萬(300年),1746萬(五世紀初) [5]

 主要民族

 漢族、鮮卑、匈奴、羯、氐、羌

 主要宗教

 儒教、佛教、道教

 國土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