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北宋(第3頁)
北宋漕運四渠圖 [95]
工匠地位的變化
北宋時期,在官私手工業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變化。
刻有散曲《極相思》的宋代瓷枕 [57]
私營作坊使用僱傭工匠,他們領取錢米作為僱值,僱值多少因不同時期、不同部門而異。官營作坊役使的工匠,有從軍隊調來仍隸名軍籍的軍匠,也有從民間僱募來的和僱匠。此外還有一種當行差充的工匠,稱“當行”或“鱗差”,這種當行工匠在北宋只作為輔助之用,他們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無償服役,而是付給一定的“僱值”。有的生產部門如鑄錢作坊,還出現了類似計件給僱值的方式。這些情況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縛已經有所鬆弛。
商業發展
白銀和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於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北宋的紙幣有交子、錢引和小鈔三種。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後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達六百餘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租稅的徵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為多兩,到宣和二年(1120)為1860萬兩。黃金雖在流通,但不佔重要地位。
交子——北宋貨幣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仁宗天聖元年(1023)冬,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藉口商人爭訟不息,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準備金,定期發行,流通區域仍限於四川。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區域。但錢引不備本錢,大量印發,於是成為人民的一大禍害。
商稅專賣
由於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置場、務等機構,專門徵稅。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商稅日益成為政府重要財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間,商稅只有450萬貫,到仁宗時,即增加到2200萬貫。
北宋政府為了搜刮更多錢財,對鹽、茶、酒、礬等實行專賣,即由官府控制這些物品的生產並壟斷銷售。北宋專賣制度的實行,使得封建政府大獲其利,但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城市經濟
唐代開始出現的在大城市周圍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墟市,到宋代已經普遍存在於各大、中、小城市周圍,北方叫“集”,南方叫“墟”。農村中也出現定期舉行的小市。
北宋十萬戶以上的城市從唐代的十多個增加到四十多個。其中開封、洛陽、杭州、揚州、大名、應天(今河南商丘)、蘇州、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長沙)、泉州等都是著名的繁華都市。開封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最為典型。全市人口不下百萬,城中店鋪林立,計有六千四百餘家,街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市場上的商品從日常用品到奇珍異寶,無所不有。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居民區)、“市”(商業區)分區,交易只能在市裡進行,而且只能在白天進行,入夜即止。北宋時,開始打破了“坊”、“市”和晝夜的界限。開封市內,商店可以隨處開設,而且有了夜市和曉市。當時開封市內還出現了“瓦子”(或叫“瓦舍”、“瓦肆”),裡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茶樓和說書、唱戲的,熱鬧非常。
廣告競爭
宋朝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市場競爭,各個行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經營方式,多數商家利用“廣告”進行角逐。宋代商人擁有較強的廣告意識,其根本原因在於追求經濟利益,客觀原因在於他們處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當時社會思想文化的影響,商人們在廣告上大做文章,宋代出現了諸如“聲響廣告、商品展示類廣告、懸掛式廣告、媒介廣告、節日廣告”等一系列的廣告形式。 [58]
海外貿易
唐代僅在廣州一地設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北宋除廣州外,又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今山東諸城)、秀州(今浙江嘉興)五地設市舶司,使外貿規模成倍擴大。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達六十三萬貫,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財政收入。北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金屬等,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藥材、象牙、珠寶等。
宋代遠洋航行的海舶,無論是船體構造還是經營規模,抑或成員人數都很龐大。船內作業的勞動編成,也截然分化。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業異軍突起,所造船舶規模大,數量多。根據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二《江海船艦》的記載,大型中國海舶載重達1萬~1.2萬石(500~600噸),同時還可搭載500~600人。中型海舶載重2000~4000石(100~200噸),搭載200~300人。 [59]
城鄉集鎮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採取集中的方式。
賦稅制度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北宋的田稅規定,向土地所有者按畝徵稅,每年夏秋各徵收一次(沿襲唐朝的兩稅法)。北方各地大致每畝中等土地可收穫一石,須納官稅一斗。江南各地由於產量較高,每畝須納稅三鬥。唐代的兩稅法是按資財多少徵稅的,而宋代則是按土地面積定額徵稅的。秋稅,是在秋熟後按畝徵收糧食;夏稅,是以收錢為主,或者折納綢、絹、綿、布。 [60]
按畝徵稅是徵稅的基本標準,但是在實際徵收時,還有所謂“支移”、“折變”的計算,從而提高了實際徵稅的稅額。“支移”就是在徵收秋稅時,要求農民運至指定地點交納,如果農民不願隨長途運輸之勞,就要多交一筆“支移”,也就是“腳力錢”。“折變”就是在徵收夏稅時,錢物輾轉折變,也提高了實際交稅額。 [60]
官田招佃農耕種,由政府收取地租,稱為“公田之賦”。但官田本身無人交納秋夏二稅,往往又把二稅加到佃農頭上,加重地租數量,即所謂“重複取稅”。 [60]
北宋的身丁稅規定,男子20歲為丁,60歲為老。凡是20歲至60歲的男丁,都要交納身丁稅,交錢或交絹,與兩稅同時交納。 [60]
北宋承襲五代十國的苛捐雜稅,以類合併,統稱之為“雜變”。其中名目繁多,如農器稅、牛革稅、蠶鹽稅、鞋錢等,即所謂“隨其所出,變而輸之”。雜交也必須隨同兩稅輸的。 [60]
和糴是官府強制收納民間糧米;和買是官府強制收購民間布抽。在實行和糴與和買之初,是按土地多少,分別派定強制徵購的數量,並付給一引起價款,到後來,則都是“官不給錢而白取之”。 [60]
文化
播報
編輯
參見:宋朝文化
北宋散文家蘇洵。與其子合稱“三蘇”。 [61]
北宋是個非常奇特和發展不平衡的時代。一方面,北宋雖然擁有龐大的軍隊,但軍事實力不強,與遼國和西夏對抗時長期處於劣勢。經濟上雖然十分繁榮,但北宋政府經常國庫空虛,入不敷出。由於北宋在軍事上“積弱”,在經濟上“積貧”,被歷史學家視為“中國歷史上最貧弱的一個朝代”。
然而,在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繁榮的朝代之一。中國歷史上很多重大發明都出在北宋表現出來。在11、12世紀內,中國大城市裡的生活程度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較而無遜色。北宋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登峰造極。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文學
參見:宋詞
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北宋文壇群星薈萃,明代學者宋濂稱:“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在“唐宋八大家”中,只有韓愈、柳宗元為唐人,其餘六人均為北宋人。六人中除“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宋代詩歌成就雖比不上唐詩,卻另有特色。宋詩多喜說理,尚議論,以理趣見長;多以冷靜的態度去體察客觀事物,“以方學為詩”,比較喜歡用典,書卷氣較濃,顯得委曲精深;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詩中,結構手段,敘述方法和語言風格具有散文化傾向。
李清照、蘇軾、歐陽修、柳永
宋朝的詞作品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稱為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而北宋詞人眾多,佳篇迭出,可以說是詞的鼎盛時期。北宋著名詞人有晏殊、歐陽修、張先、晏幾道、范仲淹、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周邦彥、李清照等。
書畫
清明上河圖-圖冊(20張)
北宋湧現了許多著名書法家和畫家。書法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成就最高,被稱為“北宋四大家”,另外,宋徽宗取眾人所長獨出己意創造的“瘦金書”也別具一格,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
北宋畫家早期有李成、范寬、燕文貴、文同等名家,中後期有蘇軾、李公麟、張擇端、米芾、米友仁、趙佶(宋徽宗)等人,北宋的山水畫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的藝術水平。畫作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東京開封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
史學
參見:《新唐書》《新五代史》《資治通鑑》
《新唐書》和《新五代史》這兩部史籍都是紀傳體史書,這種體裁的史書以本紀和列傳為主要內容。《新唐書》由歐陽修主持編寫,《新五代史》則是歐陽修以一己之力私撰的。
《新唐書》不僅補了《舊唐書》之缺,對了解唐朝史書,也頗有幫助。《新五代史》相對《舊五代史》而言,取材廣泛,敘事生動。加上歐陽修文筆簡淨,因而更有可讀性。
編撰《資治通鑑》的司馬光 [62]
司馬光的史學成就更高,他和太史公司馬遷並稱“兩司馬”,他的《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的最高成就和總結性作品。《資治通鑑》共294卷,上起戰國時期的三家分晉(公元前403),下迄五代之末(公元959),記載了1362年的史事。另有《目錄》、《考異》各30卷。該書“詳於理亂興衰”,在取材上“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顧炎武把《資治通鑑》視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哲學
參見:理學
北宋在哲學領域遠超唐代,出現了一批理學家。理學是儒家哲學的特殊形式,因理學家著重探討義理、性命之學,故稱為理學,又稱為道學。北宋初期,石介、胡瑗、孫覆被稱為“理學三先生”,但實際的開創者為“北宋五子”,即周敦頤 [63]、張載 [64]、邵雍 [65]、程顥、程頤 [66]。
科技
播報
編輯
火藥
火藥從晚唐開始逐漸應用於戰爭 [67],北宋在汴京設立專門機構,製造火器,後經由西亞各國傳入歐洲。
指南針
指南針在北宋逐漸應用於航海,當時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的技術,人造磁鐵的磁性比天然磁體要穩定得多。
活字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
活字印刷術
國子監刻印的書,後世稱為監本。民營書坊刻印的書被稱為坊本。帝都汴梁、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眉山都是印刷業的中心。
造紙術
北宋紙的種類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紙的原料。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慄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蠲紙等,都是有名的品種。歙州出產一種長紙,製作甚精,一幅長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百科著作
《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天文曆法
宋朝天文學家蘇頌創建了大型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沈括創制“十二氣歷”。這是一種純太陽曆的歷法制度,既簡單,又便於各種生產活動,但在傳統力量極為濃厚的古代是不可能被採用的。現代行用的公曆,其實質與十二氣歷相似。
醫學
宋代是中國古代兒科學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出現了被譽為“兒科聖手”的兒科專家錢乙,而且對天花、麻疹、驚風、疳積,已有較明確的認識和有效的治療方法。唐代以前稱戰傷為“金創折療”,並無明確的外科、傷科之分。到了宋代,外傷科的名稱才明確起來,也有了“專門接骨”的醫生。
數學
沈括的《積隙術和會圓術》。沈括在數學的許多領域內都取得了許多成就,《隙積術和會圓術》記所記的隙積術和會圓術就是他的兩大重要研究成果 [68]。沈括的研究開了中國垛積術研究的先河。會圓術是計算圓弧的弦、矢(弧的高)與孤長間數量關係的數學公式。在中國數學史上,沈括第一個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長的近似值。
民族
播報
編輯
北宋和唐的民族政策不同,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都城在臨潢(內蒙巴林左旗附近)在它的西北邊,有党項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權(西夏),都城在興慶(寧夏銀川市)。此外,還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龜茲、于闐等政權。
契丹
宋太宗在滅北漢之後,曾經兩度出動大軍徵遼,企圖把契丹貴族勢力逐出長城,可是全都失敗了。對党項貴族的戰爭也多失利,民族矛盾相當嚴重。
從宋對遼、夏的關係來說,每次戰爭的結果,宋方都是屈膝求和,並奉獻出大量的銀、絹。如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又名澶淵,今河南濮陽縣西南)附近,後於景德二年(1005)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宋方每年給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史稱“歲幣”。
西夏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曆二年(1040年~1042)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方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訂立和約。宋萬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葉三萬斤,叫做“歲賜”。契丹乘機要挾,宋方又增歲幣銀絹各十萬,先後合計五十萬兩匹。
宋夏和約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二十多年。到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西夏又開始挑釁,戰爭又不斷地在進行著。戰亂使黃河北面的農民遭到迫害,弄得無家可歸,到處流浪。
回鶻
回鶻(hu胡)即唐之回紇。唐末,回鶻政權衰落,為黠戛斯(即吉爾吉斯)人摧毀。少部分回鶻人移居唐的邊境,絕大部分分三支向西南遷徙:一支南移河西地區,稱河西回鶻:一支西去西域,以西州(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另一支遠徙蔥嶺以西,稱蔥嶺西回鶻 [93]。
河西回鶻
河西回鶻分佈在甘(今甘肅張掖)、沙(敦煌西)、涼(武威)、秦(天水)等州和賀蘭山、額濟納河一帶,以甘州為中心,亦稱“甘州回鶻”。後來西夏興起,攻佔了甘、涼、瓜、沙等州,河西回鶻又附屬於西夏。西夏為蒙古滅後,河西回鶻又歸屬蒙古。
西州回鶻
西州回鶻在立足之後,向西擴展。北宋初年,其轄境已經西至龜茲(新疆庫車),東鄰沙州,北越天山,南至大漠。它在這一地區建立了高昌封建政權,都於高昌(吐魯番東南)。西遼建立後,高昌政權成了西遼的附庸,西州回鶻改稱畏兀兒。蒙古興起後,又歸附於蒙古。
蔥嶺西回鶻
蔥嶺西回鶻主要分佈在今楚河(在今中亞地區)一帶和中國新疆西部。北宋初,其勢力逐漸強盛,建立了喀喇汗王朝,首都在八剌沙袞城(中亞托克馬克東南)。十二世紀末,為西遼所滅。
喀喇汗國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狩獵。其文化較發達,重要城市喀什噶爾(新疆喀什)是中亞著名的文化中心。
吐蕃
晚唐,吐蕃內部紛爭,政權瓦解,分裂為眾多部族,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各有首領,不相統屬,散佈在今青海、西藏、甘肅、寧夏等地。其中一些部族相繼歸附於中原王朝,稱作“熟戶”,其餘的稱作“生戶”。北宋建立後,同吐蕃各部基本上保持友好關係。
十一世紀初,居於今青海東部的吐蕃唃廝羅部逐漸興起,成為吐蕃最強大的部族,在宗哥城(今青海西寧東南)建立政權,轄有湟水流域及今青海、甘肅部分地區。唃廝羅接受宋廷的封賜,與宋保持密切關係,對抗西夏。治平二年(1068),唃廝羅死。其子孫繼續奉行與宋修好、抗擊西夏的政策,政權延續約百年,後因內訌而崩潰。
大理
後晉天福二年(937)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國”是一個以白族為主體的政權。它以洱海地區為中心,轄有今雲南全境和四川西南境,分為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境內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
大理政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各項制度,實行封建農奴制的統治。對外同四鄰基本上沒有武裝衝突,因此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畜牧業、農業、手工業均相當發達。為適應發展的需要,大理人還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一套本國內通用的文字,叫“白文”或“僰(bo勃)文”,流傳了二百多年。
北宋初年,大理與宋朝之間基本上沒有往來。熙寧九年(1076),大理遣使向宋貢獻地方產品。政和七年(1117),又向宋貢馬及麝香等。宋徽宗封其國王段和譽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從此雙方往來增多。榷場貿易和民間貿易均很活躍。
壯族
早在唐朝以前,壯族(舊作僮族)人就聚居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及雲南、越南交界的地方,一般稱之為“西南蠻”或“廣源蠻”,有時也泛稱為“溪峒蠻”。唐朝在這些地區先後設置了五十多個羈縻州縣,以壯族首領為長官。北宋把嶺南地區劃分為廣南東、西二路,壯族聚居地在廣南西路,宋政府仍在這裡設置羈縻州、縣、峒 [94]五十餘所,由壯族部落首領任知州、知縣、知峒。壯族以農業為主,多種植水稻,礦冶業和紡織業也有相當規模。
外交
播報
編輯
參見:宋朝外交
北宋時期對外關係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地區同朝鮮和日本關係交流密切,東南地區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繫。宋朝的外交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南亞、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甚至到達非洲的索馬里。
社會
播報
編輯
節日
北宋時期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商業貿易日益繁榮,各節日活動的內容也愈來愈多,而作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節日自然過得更加隆重、歡快,在當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刻有散曲《落梅風》的宋代束腰三彩枕 [57]
當時東京人每年要過的節日很多,諸如元旦、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節日都會放幾天假,另外,每年也都會有兩個以上的“黃金週”。跟現代不一樣的地方是,宋朝的黃金週比較多, [96]七天長假有五個,分別 是元日(春節)、元宵節、寒食節、天慶節、冬至。換言之,相當於可以過五個“黃金週”。 [69]在以上眾多的節日中,“都城以冬至、元旦、寒食為三大節” [70],節日過得格外隆重。
飲食
宋朝時中國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第三個高峰期。飲食業在北宋的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北宋的飲食文化對中國國的飲食行業有很大的影響。 [71]不但有酒樓和分茶店等,也出現極為興盛的夜市,仍影響著當下中國人的生活。 [72]
北食
饅頭、包子、餅是北方人的主食,雖然南食及川飯在汴京流行,但並沒有影響北食的主導地位。 [72]汴京有許多北食店如徐家瓠羹店、馬家羹店、史家、橋頭賈家瓠羹店,都是以賣羹為主的食店,《東京夢華錄》記載,頭羹、石髓羹、石肚羹等等。饅頭有“在京第一”的萬家饅頭、孫好手饅頭,包子有王樓山洞梅花包子、鹿家包子等包子饅頭店,吃食有筍蕨餛飩、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肉油餅、糖肉饅頭、太學饅頭等名目。另外還有油餅、胡餅店,油餅店,則賣蒸餅、糖餅、裝合、引盤之類。胡餅店則賣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髓餅、新樣滿麻。 [73]這些餅店的規模很大,而製作也非常專業化。 [72]
南食
南食店所售,則有魚兜子、桐皮熟膾面、煎魚飯等等,這些飲食店,“每店各有廳院東西廊,稱呼坐次,菜蔬精細,謂之造齋,每碗十文,面與肉相亭,謂之合羹,又有單羹,乃半個也。舊只用匙,今皆用箸。 [74]”這些南食店以寺橋金家、九曲子周家“最為屈指”。而相國寺之北甜水巷內的“南食最盛”。 [72]
川飯
至於川飯店所售,則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等等。 [72]
酒樓文化
北宋,城市完成了由裡坊制向廂坊制的轉變,坊牆被拆除,城市空間格局由封閉的裡坊式演變為開放的街巷式。士庶可以沿街開店,市民宅第與酒樓、店鋪混雜交錯。 [75]
北宋汴梁的大小酒樓不計其數,宋人把大酒樓叫酒店上戶或正店,小酒店叫腳店。宣和年間最著名的正店是三酒樓。在京正店七十二戶,其中著名的有麴院街街南的遇仙酒樓,州東宋門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樓、藥張四店、班樓,金梁橋下劉樓,曹門蠻王家、乳酪張家,州北八仙樓,戴樓門張八家園宅正店,鄭門河王家、李七家正店,景靈宮東牆長慶樓。 [76]也有資料說其中最有名的是欣樂樓、和樂樓、豐樂樓。 [75]
娛樂
瓦舍
正在聽書的宋人 [77]
北宋時期,人們把商業性遊藝場所稱為“瓦舍”(或稱“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裡設置的劇場稱作“勾欄”(或稱“勾闌”“鉤欄”等),“勾欄”的名稱被專指為演出場所。北宋汴京遍佈瓦肆。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則裡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另外還有朱家橋瓦子,州西瓦子,州北瓦子等。大的瓦舍可容數千人。瓦肆主要分佈在御街至殺豬巷、馬行街、潘樓街、右掖門外街巷等。 [78]
小唱
這種演唱一般是歌者一人執拍板清唱,有的也用若干簡單樂器如篳篥、琵琶、簫、笙、方響等伴奏。歌者有男有女,但以女性為主,宋人且以女性演唱為本色。“小唱”是宋代最普遍的演唱形式,從市井勾欄瓦合的商業表演到皇家宮廷宴會、官府宴會、士大夫雅集宴會,以至於士人家宴,無不採用。京瓦伎藝有“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 [79]這都是擅長“小唱”的著名歌妓。“小唱”這種唱詞形式大受聽眾歡迎,在勾欄伎藝表演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商業性質也非常鮮明。 [80]
嘌唱
嘌唱是“凡今世歌曲,比歌鄭、衛又為淫靡,近又即舊聲而加泛灩者名曰嘌唱”。 [81]
宋徽宗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110)時,有“嘌唱弟子張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團等”在汴京瓦肆中活動。 [79]在北宋末年,“嘌唱”已經與雜劇、說話等伎藝一起,成為瓦肆勾欄和上流社會中一門很重要的群眾性娛樂活動了。 [82]
“嘌唱”的演唱特徵“嘌唱,謂上鼓面唱令曲小詞,驅駕虛聲,縱弄宮調,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 [83]一方面“嘌唱”有鼓板等樂器伴奏,顯得很熱鬧,另一方面,“嘌唱”在演唱方面又“驅駕虛聲,縱弄宮調”(即添加“泛豔”),顯得縱情恣肆,聲樂結合起來,自然給人一種急管繁弦、活潑恣縱的“淫靡”之感,但它貼近市民的現實生活,以至於“與叫果子唱耍曲兒為一體”(即為一類),成為在瓦肆勾欄和街頭巷尾廣泛流行的一種歌唱藝術。 [82]
雜劇
雜劇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宋代的“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這一新形式也確實稱得上“雜”的,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它分為三段:第一段稱為“豔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雜扮、雜旺、技和,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代表人物有張翠蓋、張成弟子、薛子大、薛子小,俏枝兒,楊總惜、周壽奴等。 [84]
傀儡戲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北宋時期的傀儡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85]
影戲
影戲,亦稱“影燈戲”。用紙或皮剪作人物形象,以燈光映於帷布上操作表演的戲劇,是一種優美的民間戲曲藝術,起源於唐,繁榮於宋 [86-87],在宋朝的時候,皮影戲已成為一種比較完善的盛行的戲劇藝術。 [88]
人權
宋朝騎馬圖
在整個帝制時代,宋朝的自由化程度算是最高的,政府壓在百姓頭上的稅賦和徭役負擔雖然沉重,卻在人身權利上給平民鬆綁,允許民眾自由流動,也允許自由集會。當時法律上對民間結社和集會的限制極少,根據《宋刑統》記載,只找到一條針對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法律:“諸在市及人眾中,故相驚動,令擾亂者,杖八十。”說明除了不能擾亂公共秩序之外,絕大多數集會都是被允許的,事前不需要向有關單位申請,事後也不需要找有關單位彙報。 [89]
宋朝立國的320年間,也不是沒有民眾造反,宋朝二度傾覆,皆緣外患,唯獨沒有亡於內亂。 [90]
人口
太平興國五年(980)全國有戶、約達3210萬人 [91],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戶統計範圍的戶數則該年有687萬戶、近3710萬人;至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全國有戶、口 [92],學者考慮到宋代戶口只統計承擔賦役的成年男丁,故認為當時實際人口達萬,並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現靖康之亂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全國約有2340萬戶、萬人。 [11]
帝王世系
播報
編輯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宋太祖
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960—976
建隆
乾德
開寶
宋太宗
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
976—997
太平興國
雍熙
端拱
淳化
至道
宋真宗
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宋真宗
997—1022
鹹平
景德
大中祥符
天禧
乾興
宋仁宗
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宋仁宗
1022—1063
天聖
明道
景佑
寶元
康定
慶曆
皇佑
至和
嘉佑
宋英宗
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宋英宗
1063—1067
治平
宋神宗
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宋神宗
1067—1085
熙寧
元豐
宋哲宗
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宋哲宗
1085—1100
元佑
紹聖
元符
宋徽宗
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宋徽宗
1100—1125
建中靖國
崇寧
大觀
政和
重和
宣和
宋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宋欽宗
1125—1127
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