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雞翅膀 作品
第131章 內援(第2頁)
“其地異,其氣異也,氣異而習異,習異而所行所知蔑不異焉?”侯俊鋮接了句話,他作為王夫之的“高徒”,自然是惡補過一陣王夫之的著作的,王夫之認為華夏和蠻夷淵源於一,在人種上是沒有區別的,是地理環境的不同造成了文明習俗的不同,進而造成了華夏和蠻夷的分別。
由於地理環境的變化,文明也會跟著發生變化,即所謂‘以夷入夏、以夏入夷’,這便是王夫之的“地氣論”。
侯俊鋮對此深表贊同,王夫之的地氣論已經和後世的地緣政治學說有了不少相通類似之處,地理環境影響文明發展,從古至今也有許多案例證明了。
“王而農將華夷之分緣由歸之於地氣,這一點嘛,老夫倒也贊同一二……”顧炎武微笑著繼續說道:“但他由此引申的觀念,老夫卻不甚贊同,王而農以地氣論為基,認為華夏四方蠻夷皆有其固定生長之地域。”
“王而農以為春秋大義,在於‘仁以自愛其類,義以自制其倫’,故而中夏和四方蠻夷之間當固守其自已的地域、劃清各自的界限、管好自家的事務即可,若逾越界限互相干涉,則必遭禍亂。”
“故而滿清入關、剃髮易服便是逾越了界限,所以王而農以為驅逐滿人、固我族類是當今第一大事!”顧炎武指了指自已:“但老夫卻不這麼認為,滿清入關、易號換代,怎能稱是以夷代夏呢?甚至於滿清剃髮易服,為政必先究風俗,易服改俗古來有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難道會有人非議他以夷代夏嗎?”
“那何為以夷代夏呢?是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以至人將相食!”顧炎武重重的拍了拍木桌:“國之守土、不使外寇刀斧加之於國民,民則衣食有餘而知榮辱禮義,此謂‘保民有土’,保民有土,便是華夏!”
“前明朝綱混亂、官紳貪瀆、千里飢謹、百姓流離,以至中國土崩瓦解,前明既不能保民有土,自然就失了天下,雖為漢家之政權,但自其虐民失土以來,便難當華夏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