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編 作品

第13章 熟人相見(第2頁)

 幾位編輯的日常工作,已經變成督促印刷廠加班加點印刷,接待省內報紙採訪。

 作者張旭雖然遠在幾千裡外的燕京。

 可《牧馬人》定稿前,幾位編輯和張旭一起畢竟戰鬥了好幾天。

 小說的創作背景,立意,核心表達思想他們十分清楚,簡單應付本省報紙採訪綽綽有餘。

 短短一星期時間,第四期《洪巖》雜誌連續加印五次,印數達到創紀錄的25萬冊。

 即便這樣,新華書店仍然在追加訂貨。

 《洪巖》編輯部的幾位編輯,此時才意識到,哪怕在刊印前,已經最大可能想過《牧馬人》的銷量。

 可還是低估了它的威力。

 “《牧馬人》的影響,不能僅僅侷限在川省,我要把它推廣全國!”

 馬榮堅定的說道。

 想要將小說銷往全國,要有這樣的影響力,毫無疑問華夏作協的《文藝報》,人文社的《當代》等首屈一指的期刊雜誌。

 “我馬上去燕京,向作協領導彙報,求得他們的關心,加大對《牧馬人》的支持,把小說推廣到全國去。”

 ......

 早上六點,張旭從床上爬起來,簡單洗漱一下,開始沿著未名湖跑步。

 開始大學生活後,他每天都要早起鍛鍊身體,然後才開始一天的學習。

 他但凡不上課必在自習;

 晚上十點圖書館閉館,他才隨著人流歸宿;

 週末清晨自習室還未開門,他就翻窗進去佔座。

 在未滿他的眼裡,大學生活很單純——“基本上就是學習。”

 以前雖然知道燕大名師雲集,但畢竟是道聽途說。

 入學後,他真正見識到,作為一名燕大學生,最尋常的奢華享受就是聽名師授業解惑。

 “最”,是因為幾乎每天登臺講課都有名師。

 “尋常”,主要是天天見名師,同學們甚至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滿眼是寶,反而不以為意。

 但張旭不會,前世今生,有這麼好的機會跟著名師學習,他無論如何

不會浪費。

 張旭彷彿變成了一塊扔進水裡的海綿,瘋狂的吸收各位名師的文學養分。

 他們各有專長,每一個人都讓人肅然起敬。

 他們中有的人已經六七十歲,在人道洪流中膽戰心驚地十年蟄伏,而今重返三尺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