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牆先生 作品

167.我們有太多湊巧,卻唯獨缺個正好(第2頁)

    很快,視線中就出現了幾個藍色的浮球。

    二舅的駕駛技術十分不錯,畢竟是開了二十多年船的老司機了,什麼九淺一深,前倨後恭,左衝右突,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

    很快船停了下來,他們現在所在的地方漂浮著好幾個魚排,周圍還放置著很多藍色旗幟的浮球,仔細一看浮球的旗幟上面還寫著一些文字【東來村,梁錦堂】

    住在海邊的漁民和住在陸地的農民一樣,國家都是有一定的扶持政策的。

    在陸地上有分配一定量的田地,讓農民進行耕種。

    而靠近海邊的漁民土地大多無法耕種,就會分配一定數量的海田,讓漁民進行海產養殖。

    畢竟,漁民完全靠野生的捕撈根本是不夠的。

    野生捕撈太靠運氣和經驗,萬一運氣不好連續這幾天一無所獲都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大部分出海捕魚的漁民,特別是近海捕魚的漁民。

    不但會進行近海進行海鮮捕撈,也會在屬於自己的漁排處進行海鮮的養殖。

    特別是像二舅這種,需要向茶樓酒店日常供貨的漁民,其實更加依賴於魚排的養殖。

    雖然魚排的海鮮營養以及質量,都沒有野生捕撈得那麼好。

    但是野生捕撈根本無法預計到今天的網裡面到底是什麼,可能是整整一網都是毫無價值的海蜇,也可能是整整一網的大黃魚。

    魚船準確地停靠在魚排的旁邊。

    沒有了震動,船上的三個攝像頭的辨析率立刻就提高了,原本模糊的畫面也變得清晰,最重要的是沒有了嘈雜的馬達的轟鳴聲。

    李瀟走出駕駛室伸了伸懶腰,深深地吸入一口冰涼鹹溼的空氣,對著直播間的觀眾說道,

    “好了,我們現在到的是我們今天晚上的第1站。”

    “這些魚排下面養了各種的海鮮,我帶你們去看一下大概有哪些海鮮。”

    說著李瀟就跟在了二舅和二舅媽的身後。

    魚排黑咕隆咚的,不過有了旁邊的漁船上面探照燈的燈光,倒是能大致看清楚眼前的場景。

    魚排的樣子和記憶中的沒有太大的變化,10米乘以10米的由木頭和浮箱構成了一個魚排。

    李瀟繼續說道。

    “魚排養殖,也叫魚排式網箱,是用橡膠,木頭等材料做成方格狀,在方格里系網進行水產養殖。”

    “由於橡膠漁排面積大,柔軟性好,不僅抗風浪,操作方便,使用年限長,養殖成活率高,成本低,而且環保、不汙染環境,是很多漁民的最愛。”

    二舅和二舅媽走在李瀟的前面,他們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把今天需要送到酒樓的貨,預先拿出來,放在一個專門的網箱裡面,等一下回程的時候可以直接帶走。

    二舅走到其中一個魚排,魚排上面設置了滑輪組,可以減少體力的消耗,畢竟網箱裡面帶著海鮮以及海水,重量是非常大的,單憑人力是沒辦法提起來的。

    而在這種遠離陸地的小型魚排上,也沒辦法安裝發電機組,所以只能依靠人力來完成。

    為了可以清晰地進行夜間直播,李瀟手上的這個手持式攝像機他特意加裝了一個,最高可以達到800流明的手電筒。

    李瀟打開手電筒,原本漆黑的世界,瞬間就亮如白晝。

    看到直播畫面中的場景,觀眾瞬間驚呼。

    “我去,這得有多少斤的蝦?”

    “這麼多全是蝦嗎?而且個頭好大的樣子。”

    “咦,這個不是主播之前吃過的那個羅氏蝦嗎?”

    “眼前這些蝦的個頭,可要比主播之前吃的還要大。”

    李瀟看著二舅和二舅媽開始忙碌,分裝著從魚排中取出的羅氏蝦,他也沒有過去幫忙。

    畢竟,做事是有主次之分的,他現在要做的工作是進行直播而不是去幫忙。

    如果他現在過去幫忙,既沒辦法好好的進行直播,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大。

    畢竟在他沒來之前,這些工作也是由二舅和二舅媽一起做的,所以他現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安心做好直播。

    李瀟熟練地抓起一隻羅氏蝦,食指和拇指的手側按住羅氏蝦的身體。

    這隻羅氏蝦非常活潑,不過他抓蝦的手法也很熟練,所以並沒有讓它,掙脫自己的控制。

    李瀟給觀眾們介紹道

    “我想應該給有很多觀眾發現了不同,沒錯,這些羅氏蝦比我之前在杭城吃到的羅氏蝦要大上很多。”

    “主要原因是這邊是使用了半野生的養殖方法餵養的,在餵養飼料的同時,他們會自行捕捉經過魚排附近的微生物以及小魚小蝦。”

    “這一處魚排所在的地方是洋流途經的地方,每次潮汐活動,大量細小的微生物和小魚小蝦都會被洋流帶來這裡。”

    “被圈養在這裡的羅氏蝦,就會在這時候捕獵那些經過這個地方的小魚小蝦,所以被稱為半野生養殖。”

    “而且這些羅氏蝦的生長時期是非常長的,普通的羅氏蝦,6~7個月就會出欄進行銷售,體重大約有80克到120克左右。”

    “而我二舅家的這些羅氏蝦因為吃的更好,而且養殖時間更長達一年左右,所以他們每一個的體重都有150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