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達人 作品

第97章 民俗之光:朝帆與夕舟的民俗文化傳承之旅(第2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三章:尋找平衡

 面對朝帆和夕舟的分歧,他們意識到不能讓情緒影響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於是,他們決定暫時停止爭論,各自去做一些調查和研究。朝帆回到城市的大學,向專業的老師請教如何在保護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同時,合理地融入現代科技元素。他與學校的科技團隊交流,研究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呈現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又不會破壞其內在的文化價值。

 夕舟則留在古鎮,走訪了村裡的長輩和民俗專家。她向他們請教關於古鎮民俗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以及傳統制作工藝的精髓。她深入瞭解了玉米在節慶時代表的吉祥寓意,鑼鼓如何營造熱鬧氛圍傳承,對聯對聯所承載的文化傳承,以及那些具有陶韻的工藝品,都是怎樣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故事。夕舟還特意收集了許多過去民俗活動中的一些珍貴資料,如老照片、舊對聯、傳統的鑼鼓曲譜等,她希望通過這些資料,更加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的本質。

 一段時間後,兩人再次相聚。這次,他們都帶著滿滿的收穫和思考。朝帆向夕舟展示了他在研究和實驗中取得的一些成果,他說:“我發現,其實科技與民俗並不矛盾。我們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科技手段,比如燈光效果、音效配合、智能導覽等,來增強民俗文化展示的效果,而不會破壞它原有的韻味。”夕舟聽了朝帆的話,點了點頭。她也向朝帆分享了自己在古鎮的調研成果,她說:“我從很多老人那裡瞭解到,其實民俗文化本身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只要我們能夠把握好其中的度,讓傳統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通過這次交流,朝帆和夕舟都明白了,科技與民俗並不是水火不容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他們開始重新制定多功能民俗文化展示裝置的設計方案。在設計理念上,他們強調了要以民俗文化為核心,將現代科技作為輔助手段,讓人們在欣賞民俗文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他們決定將玉米、鑼鼓、對聯、有陶韻特色的民俗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巧妙的設計和現代科技手段,展現出古鎮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比如,他們計劃在展示裝置中設置一個互動區域,人們可以通過觸摸屏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民俗文化元素,然後系統會通過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技術,呈現出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製作工藝和文化內涵。同時,他們還打算在展示裝置中加入一些傳統的鑼鼓表演元素,通過聲光電的結合,讓人們感受到鑼鼓表演的震撼力。為了讓展示裝置更具吸引力,他們還在裝置的外觀設計上融入了古鎮的建築特色和民俗文化元素。

 在外形上,採用了古鎮傳統建築的風格,以木質結構為主,搭配色彩鮮豔的玉米吊飾,營造出一種古樸而熱烈的氛圍。裝置的內部則採用了現代的燈光和音響技術,可以根據不同的展示內容,營造出不同的氛圍。此外,他們還計劃在裝置中展示一些具有陶韻特色的手工藝品,並通過多媒體技術,介紹這些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和文化內涵。

 第四章:困難重重

 當他們懷揣著精心設計方案滿懷信心開始動手製作裝置時,卻又遭遇了諸多困難。

 資金方面,雖然朝帆前期積極尋找合作伙伴,但真正願意大力投資的不多,很多投資人看到民俗文化產業相對較緩慢的回報週期,都對項目望而卻步。這使得購買製作裝置所需材料、僱傭技術人員等環節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技術難題也接踵而至,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雖然理想,但要精準、生動地實現古鎮民俗元素的展示,讓觀眾有沉浸式體驗,卻遠比理論上覆雜。他們多次嘗試,畫面時常出現卡頓不清晰、交互延遲或錯誤反饋等技術問題,一次次打擊著他們的信心。

 製作過程中,尋找合適的材料也讓他們跑斷了腿。對於需要體現陶韻的展示部分,要找到質地、色澤都契合民俗文化底蘊的陶瓷並不容易,幾經周折採購的陶瓷,部分在製作流程中因為技術問題損壞了,不得不重新尋找。

 夕舟在負責傳統民俗文化內容融入時,面對的挑戰也不小。在將複雜的民俗故事轉化為能被大眾快速接受、理解的內容上很費周折,同時要在有限的展示空間完美嵌入各種民俗知識元素,這需要反覆設計和調整佈局,常常忙得無暇顧及休息吃飯。

 而外界的一些質疑聲音也此起彼伏,有人質疑這種結合是否過度商業化,會破壞民俗文化的純正性,還有人對項目的可行性冷嘲熱諷,說這是兩個年輕人不切實際的空想。面對資金、技術、製作及外界質疑帶來的種種壓力,朝帆和夕舟有時會感到無比痛苦和迷茫,甚至一瞬間都不想再堅持了。

 但每當清晨看到古鎮依然充滿生機的傳統民俗場景,看到玉米依舊在節日裡代表著豐收喜慶、鑼鼓依然敲出傳承的節奏、對聯依然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具有陶韻的手工藝品依然承載著先輩的記憶,他們心中對民俗文化的那份熱愛又會熊熊燃燒。他們知道,民俗文化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一定不能在自己這裡斷了傳承,他們相互鼓勵,鼓勵對方重新振作,決定共同堅持下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