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老虎窗
周清茹像往常一樣攤開信紙,冬日的暖陽透過玻璃落在她的臉上。
這是她離開故鄉後的第一個春節,但屋外的喧囂和吵鬧似乎和她並沒有什麼關係。
“討債鬼,快點去倒馬桶,天天就曉得寫寫寫,好寫得出滴啥名堂經啦?”
不知道從何時起,嬸嬸的嘶聲力竭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這曾經的十里洋場,別人口中的五光十色終究只是夢中水月,真實的唯有破舊石庫門弄堂裡的柴米油鹽,以及微胖中年女人終日的喋喋不休。
周清茹的“新家”在揚州路上,離著黃浦江不遠,但卻沒多少所謂的海派氣息。
弄堂口青磚砌成的拱門上鑲嵌著花崗岩,上面雕的是三個魏碑立體字——新康裡,下標阿拉伯數字208,代表著208弄的地址,紅漆方框將這些內容盡數包圍,便成了這座擁有近百年曆史弄堂的“名片抬頭”。
弄堂口是石庫門居民生活的重要元素,在匆匆路過的旁人看來,除了上面的名稱不同,似乎它們都千篇一律,但對於居住在其中的人們而言,這小小的口子卻一定是特徵明顯、各自有異,沒有哪個小孩會弄錯自家的弄堂口,就像沒有人會認錯自己的媽媽一樣。
新康裡的弄堂口是少有的雙層設計,門牌拱門之上就是一戶人家,雙開面的紅邊玻璃窗被黑色鐵欄杆遮掩,兩側則是長長的曬臺,五顏六色的衣服被掛在竹竿上,底層兩堵白漆立面牆,擺著居委會的各種告示和周邊商家的雜物。
從揚州路的弄堂口進去,一路往南,便能穿行到楊樹浦路,馬路對面就是上海第五毛紡織廠,周清茹的表叔表嬸就是這間廠的職工,廠子始建於1938年,前身便是曾經輝煌無比的怡和紗廠。
不過在這條馬路上,它也只能算是“小阿弟”,往東再走上幾步,會看到一座英國古典哥特城堡式樣的“宏偉”建築,黑磚紅頂,稜角分明,一座高塔矗立其中,將工業文明的震撼展露無遺。
作為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地面水廠,楊樹浦水廠不僅僅是近代城市供水的起點,也成為了附近居民童年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新康裡所處的位置無疑是這塊區域的核心,每天下午五點一過,工人們從各自的廠子下班,或是三三兩兩結伴步行去通北路的市場買菜,或是打部“差頭”去五角場看個電影,但更多的是騎著鳳凰牌自行車奔向各條弄堂裡的家。
只要進了弄堂,就彷彿回到了“另一片”專屬空間,過街樓兩側的厚重磚牆將喧囂拒之門外,視線卻能透過底層商鋪的開檔窺得內裡的煙火氣息。
總弄是每條弄堂居民們的公共活動中心,皮匠攤頭、電話亭子、雜貨鋪、馬桶間等等生活設施一字排開,再往裡走便是半私密的支弄,由前後住宅圍合,“安全”且“隱蔽”,是乘風涼的專屬場所,也是鄰里關係的溫床。
除了聊天,乘風涼的人還喜歡四處打量,管管別人的閒事,特別是有不熟悉的生面孔走過,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周清茹第一次跟著表叔周學根走進新康裡的時候,就成為過“萬眾矚目”的焦點,他們搖著蒲扇,從竹排躺椅上坐直身子,交頭接耳,發表著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