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港灣
2006年的中國市場經濟,行進到了一個略顯複雜的座標點上。
一方面,作為“十一五”規劃元年,諸多週期性特徵——強烈的地方發展衝動、居高不下的投資增速,在這一年都如期而至。
與此同時,粗放的增長模式、欲振乏力的農村經濟,以及久攻不下的壟斷頑壘等問題仍在困擾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企業們必須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所形成的各種難題中閃展騰挪,並被攻堅數年卻猶在“破冰”的體制痼疾深深束縛。
而在另一方面,2006年又是中國五年入世過渡期的最後尾聲。
中國在被wto深刻改變的同時,也以世界第四的經濟總量、全球第三的貿易排名,向世界深刻地闡釋著何謂“中國機遇”。
一手是肆意奔湧的時代浪潮,一手是根深蒂固的舊日頑疾。
如果硬要用一句話來描述這割裂的新生市場——“壟斷企業主導市場價格和供求趨勢,外資強勢資本賺取優厚的利潤,民企和中小企業為生存展開殘酷的競爭。”無疑是相對準確的概括。
而所有這些宏觀層面上的風雲變幻映射到楊守安身上就變成了一種感覺——今年的生意特別難做。
雖然趙姨在臨走前給他留下了可觀的人脈渠道和一部分儲備訂單,但當楊守安真的著手開始消化的時候卻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首當其衝的是製衣廠的產能問題,隨著一大批元老骨幹的流失,工序流程上的各個環節都變得捉襟見肘起來,就算楊守安重新招了一批員工,但磨合和技術培養都需要時間。
而後就是客源的問題,趙姨在的時候那些老闆們都拍著胸脯保證會“不計前嫌”來與楊守安的製衣廠開展合作。
但其實除了一開始的那幾單還算爽快,後面再找上門去,不是說市場不景氣就是說資金鍊吃緊,各種各樣的藉口都用了,總之就是不願意續簽長期供應合同。
對於這樣的情況,楊守安也是無能為力,他也沒再去麻煩趙姨說情,畢竟就算人家賣了面子給幾張訂單,也終究不是長久之計。